??? 早在兩個月前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就有專業人士預料,今年高校金融財經類專業的熱度將會超過以往任何一年。到了各批次高校錄取投檔時,那些金融財經類以及開設財經類專業的綜合性大學錄取分果然普遍看漲。
其實無需作高深的分析,誰都明白,當今考生紛紛躋身于金融財經專業是沖著一個“錢”字。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要一進入金融領域,定然是“人家加班他加薪,數錢數到手抽筋”。而作為壟斷行業的中國金融業還真的是如常人所料,不用說管理層收入畸高,就是一般員工的工資福利也遠非其他行業員工可比。我當中學教師近30年,職稱已基本到頂,月薪也就三四千元,而我的那些在金融行業供職的學生,畢業時間不長,年薪已達二三十萬元。廣大草根階層要想改變命運,差不多就指望高考這一搏了。一旦考出個高分來,還不削尖了腦袋往金融堆里鉆?
在市場經濟的社會,人們跟著利益走其實也無可厚非,但這今天看來豐厚無比的“利”到了數年之后是否依然豐厚,也得好好估量。前些年學個政法專業,就可以進公檢法系統或政府部門,待遇上乘,風光無限,于是政法專業幾成第一熱門專業,各高校有條件沒條件的都紛紛開設起政法系。可轉眼間,政府部門、政法系統凡進必考,使得政法專業畢業生大量積壓,難以就業,政法專業瞬間由熱趨冷。
今天的財經金融專業會不會數年之后步政法專業的后塵?我不敢斷言,但不排除這種可能。因為金融業的繁榮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離不開基礎產業,大量優秀人才都逃離理工農醫專業而鉆到“錢”眼里,這“錢”又從何而來?二戰之后的日本也曾有一段時間熱追金融業,從而導致了基礎產業人才匱乏,進而出現經濟蕭條的苗頭。日本政府及時扭轉了這一局面,加強科技人才的培養,使金融行業保持一種適度的規模發展,終使經濟出現良性發展的勢頭。沒有強大的基礎產業,商業、金融業只能是空中樓閣。
而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近年來,許多優秀考生只報經濟管理、金融專業,這即便不是我國出不了科技精英的主要原因,起碼也是原因之一。記得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科技大學錄取分數線很多年都在北大、清華之上,原因在于,在“科學的春天”里,人們對科學技術有著一種崇敬、景仰。今天,雖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但國人追求科學技術的熱情卻不但沒見長,反而減了不少,這實在引人深思。如果科教界、產業界員工的待遇高過財經金融業的員工,還會有那么多的優秀青年削尖了腦袋往金融堆里扎嗎?
為了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為了大師級的科技人才早日誕生,決策者該動動腦筋了,至少不能讓只有進入金融、財經領域者才有“錢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