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不高 經費不足 培訓缺失
農業中職發展面臨三道“坎”
學校數量銳減、專業老化空置、師資流失嚴重已成為目前我國農業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舉步維艱”的“攔路虎”,而在這些不盡如人意的現狀背后,折射出的更深層次原因則是社會對農業中職教育認同度不高、經費投入不足和師資培訓體系不完善。
2010年,貴陽“超級菜農”劉興林遇到了一件頭疼的事情,著手擴大千畝蔬菜基地的他開出了十萬年薪招賢納才,不想卻屢遭“閉門羹”,“求職應聘的學生陸陸續續倒是來了不少,但是一回去就沒有音信了。可能是因為公司的工作環境確實挺艱苦的,一來工作地點在農村,二來也沒啥像樣的辦公設施”。
和劉興林一樣,在貴陽面臨著“招工難題”的種植大戶還有不少。“農業中職教育的生源以農村為主,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較多,城里的學生不愿意學農,農村的家長更希望孩子跳出‘農門’。辛苦供了幾年,還要回去那么辛苦,他們覺得不值得。”貴陽市農委副主任潘劍分析說。
采訪中很多校長對記者表示,由于生源少,教育成本相對較高,一些新型、先進的教學設備無力購進,一些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無法應用,有些專業,學生只能在教室里、在黑板上進行“理論”上的訓練和實習。
根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統計數據,2009年農業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儀器設備值為1857元,而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儀器設備值為2120元,農業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明顯弱于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平均水平。有關專家分析說,造成農業中等職業學校辦學經費短缺的原因一是農業中等職業學校隸屬關系改變對辦學經費來源影響較大,1998年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后,行業部門不再直接舉辦或管理農業中等職業學校,農業中等職業學校沒有了經費劃撥渠道;二是地方政府對農業中等職業學校和涉農專業點專項投入力度不夠;三是涉農專業缺乏吸引力,中職學校不愿向涉農專業投入更多辦學經費。
專業實習教師的缺乏也導致了職業學校出現“黑板上種田,教室里開機器”的現象。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有的學校想通過聘請社會技術人員來解決,但教學效果受到聘請人員的能力和素質制約;有的學校想將本校成績優異、技能突出的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但限于國家對學歷和資歷的要求限定,他們不能夠獲得正式的編制和身份等。這樣,這些職業學校教師尤其是實踐課教師的任用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高校畢業生不勝任、專業人員不愿來、優秀畢業生留不下的尷尬局面。
來自教育部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03-2009年間,全國中職學校農林類專任教師中擁有高級職稱比例一直在上升,中級職稱比例保持不變,而初級職稱及無職稱比例在下降。有關專家認為,這表明參加工作不久或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比例在下降,教師隊伍總體呈現出年齡老化趨勢,急需建立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