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蘇泊爾改姓外資之后,奔騰也即將“奔”入飛利浦的懷抱。這些曾經讓國人引以為傲的小家電品牌緣何紛紛轉投外資?
飛利浦收購奔騰箭在弦上
近日,有消息稱,飛利浦將收購上海的奔騰電器公司,擴充其在中國小家電領域的競爭力。
對此,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傳訊總監張彤華向記者表示,對于外界傳聞,集團不做任何回應,目前也沒有對外界可公布的任何信息。而奔騰電器的高層此前曾向媒體透露,飛利浦的財務審計人員已經進駐公司,集團董事長劉建國已經在內部會議上宣布了此事。不過目前雙方還未就收購內容、金額、控股等細節達成共識,仍處在談判博弈期。
而已經轉投外資麾下的則是蘇泊爾。今年2月末,蘇泊爾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SEB國際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蘇泊爾集團所持公司12.17%的股份以及公司董事長蘇增福所持7.83%的股份。此次股權轉讓完成后,SEB國際將持有蘇泊爾71.31%的股份,蘇泊爾集團持股比例降至11.76%,而創始人蘇增福則不再直接持有公司股份。蘇泊爾儼然已經變身為一家法國企業。
外資覬覦中國小家電市場
“法國SEB收購蘇泊爾、荷蘭飛利浦洽購奔騰,這都證明了國際家電巨頭非常看好中國小家電市場的未來前景。”家電行業分析人士梁振鵬認為。
近年來,中國小家電行業整體制造水平提升,加上中國內需市場不斷增長,消費者更注重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加快了小家電普及率。各大家電企業都把小家電產品作為新的盈利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小家電更新換代快、利潤空間大,“利潤已經高達50%”,遠遠高于彩電、冰箱等家電產品。
另外,有數據顯示,在歐美國家,每個家庭大約有40件小家電,而在我國每個家庭小家電數量不足10件。這一巨大市場空間需要填充。各大企業都希望能夠分得最大的蛋糕,外資企業也不例外。
目前,飛利浦家居護理業務的全球總部已搬至上海。目前飛利浦有三大事業部,分別為飛利浦醫療保健、照明和優質生活。去年9月,飛利浦將中國市場的彩電分銷業務出售,在華小家電市場背水一戰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飛利浦希望收購奔騰電器在上海的工廠,包括廠房、土地等資產以及小家電的生產線,在上海建立飛利浦小家電的核心基地。一位資深媒體人士向記者表示,外資企業比較傾向于通過收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第一、這些企業都有廠房有技術,收購后就可以馬上獲利;第二、這些品牌也有一定的消費受眾,不用花心思培養市場。
小家電易受集團企業沖擊
不難看出,被收購企業都是行業內“專業性選手”。近年來,在飛利浦等外資企業和美的、海爾這樣的國內集團型的綜合家電企業的發力下,純粹的小家電品牌備受沖擊。
2008年,美的進入豆漿機行業時,九陽豆漿機占到了該市場90%以上的份額。兩年以后,美的硬生生地從九陽手中搶走了30%的市場份額。而海爾更是依靠集團優勢,大舉殺入小家電行業。“美的、海爾這樣的千億級家電企業的大肆擴張,依靠生產銷售規模和各事業部的協同作戰優勢,的確會對國內不少小家電企業產生沖擊,也搶走了九陽、蘇泊爾、奔騰等小家電企業的不少份額。”梁振鵬說。
實際上,小家電行業由于門檻低、利潤高,不僅吸引了大批資本進入,而且已經經歷了一輪高速發展期。當競爭對手增多、市場增速放緩時,真正的競爭才開始,同質化嚴重、標準缺失、行業不規范等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一位資深業內人士指出,專業小家電企業在家電業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很難維持一枝獨秀的局面。這些企業若希望尋求更大的發展,就得“背靠大樹”,否則市場份額將會很快被蠶食。
或結盟或轉型行業整合將加劇
其實,像蘇泊爾這樣通過引入外資戰略合作伙伴來爭取市場份額已經不是個案,其他小的家電企業也在加速轉型。今年4月,廚具廠商愛仕達收購步步高,打造廚具+小家電的雙軌模式。知名小家電品牌東菱的國內營銷總經理彭光順近日也表示,為實現向更高層次的OBM(代工廠經營自有品牌)模式轉型,東菱近日對內銷戰略進行了調整。
無獨有偶,鑒于單純OEM(代工生產)的弊端,同樣以代工起家的珠海德豪潤達公司也早在2008年初就提出了“轉型國內市場”的戰略。德豪潤達總經理涂偉文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是最大的市場,放棄它對于企業而言也顯得不理智。”
帕勒咨詢機構首席顧問羅清啟認為,部分小家電企業逐漸進行戰略調整是為了擺脫低成本依賴癥,未來將成為趨勢。而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指出,這些企業希望轉型,但是會遭遇資金難題。在這樣的狀況下,引入戰略合作伙伴、引入風投都將成為未來的整合方式。中國小家電行業的整合將加劇幾乎已成業內共識。
商報記者 孫聰穎/文
實習記者 王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