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郭榮村 發自廣州
元氣大傷的日本家電業依然在經歷著寒冬的“陣痛”。松下近日表示縮小電視機業務,索尼要合并旗下子公司,日立則在8月份便表示將電視業務全部外包。
在日本家電企業集體收縮戰線的同時,生產制造環節的轉移已經不可避免。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擺脫包袱實現盈利,日本品牌開始將生產環節交由中國或者東南亞國家進行,接著會放棄營銷環節,最終只掌控產品設計研發以及品牌維護。
或許在日本家電企業看來,為了減少虧損,這種“放棄”與“轉移”不得不為,不過洪仕斌也擔心,產業轉移使得原來價值鏈共同體變為博弈體,很多環節無法把控,隱形危機暗藏。
大公司做小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電視業務連續三年虧損后,松下不得不進行調整以扭轉目前尷尬局面,這其中包括停止2009年底才建成的等離子電視顯示器工廠的生產以及出售一家液晶電視顯示板工廠,此次調整,估計有1000多名員工將被裁減。
洪仕斌告訴記者,在面對重重危機的時候,企業只能選擇把大公司做小,即砍掉不盈利的項目以及相關投資、員工,以防止虧損面繼續擴大。
7月底,松下電器發布了第一財季財報,公司虧損304億日元(約合25億人民幣),其中電視機業務出現大幅惡化。
而松下電視將何去何從,目前公司并沒有定論。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廣宣部媒體公關系沈蕓在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稱,松下平板電視的成長戰略正在研討中,現階段沒有可發表的內容。另外,她還表示,關于第二季度決算和年度預測是否會有修訂,將在10月31日進行發布。
相比松下電視業務的“三年之虧”,索尼電視“更勝一籌”,已經連續7年處于虧損狀態,而分析普遍認為,第8年繼續此前的虧損已經難以避免。
本月上旬,索尼計劃將旗下兩家全資控股子公司合并成一家公司,兩廠合并后,索尼將會有100多名員工被裁掉。為此,外界紛紛猜測索尼會不會放棄電視業務,不過其公司高層多次明確表態,索尼不會退出彩電行業。
同松下、索尼的局部調整不同,日立在8月份即表示集團計劃停止電視機生產,全部委托海外進行代工。日立(中國)有限公司公共關系部經理張晨音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日本國內的市場需求轉向了收益較低的中小尺寸產品,加之全球市場銷售價格不斷下降等,薄型電視業務面臨著嚴峻的市場環境。而公司的業務模式也將從以薄型電視業務為中心,轉型為以光存儲設備、液晶投影儀等影像/組件業務為中心。
事實上,不僅僅是上述幾家公司,幾乎所有的日本家電企業都感覺到了同樣的危機。今年第一財季財報顯示,夏普公司凈虧損達到493億日元(約合40.9億人民幣),東芝則凈利潤大幅下降。
上述日立人士稱,該公司在2008年度-2009年度期間就實施了削減固定費用、縮小海外業務、開展外部采購等舉措,因此從2009年度后半期開始,業績已經大為改善。
產業轉移求生存
在洪仕斌看來,未來日本家電企業大概有兩個走向,一是逐步放棄家電業務,轉向更有競爭力的其他領域,二是加快產業轉移步伐,加大產品代工比例,即放棄生產制造甚至銷售部分,從產品研發和品牌溢價方面獲取利潤。
而在現階段,后一種路徑似乎更容易走下去。
最新的一個例子是,松下計劃將日本國內的5家芯片制造廠都減產,而將更多產能外包給臺積電等中國企業。有消息稱,目前松下公司的外包比例為10%,而其預期目標是在幾年內提高到30%-40%。
家電資深觀察人士劉步塵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日系家電整體往下走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而為了降低成本,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獲取更多利潤空間,這些外資品牌只好將制造環節更多交由代工企業進行生產。
比松下更早,索尼在2008年就將大量液晶電視訂單交由中國臺灣企業生產,隨后又分別出售了其位于墨西哥和斯洛伐克的液晶電視企業。
“最開始是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品牌培育全部都做,后來發現生產做不過中國企業,然后銷售也做不過中國企業,在這些環節都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只得進行外包。”洪仕斌分析說。
將生產外包,不僅能省去生產環節復雜的流程,也使得企業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到研發上面,占據價值鏈的高端。但是,這個過程中卻也暗含著各種風險。“開始是一個共同體,將一些環節剝離出去后,就變成了博弈體,這樣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洪仕斌認為,產業鏈一部分進行轉移后,涉及到更多公司,而不同公司都會以逐利為目標,這樣就使得一些利益難以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