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本報資料圖片 楊杰 攝
10月25日,公安部打拐專項行動1號案——貴州“4·09”系列打拐專案正式告破,15名從貴州遵義被拐騙到河南、陜西、河北的兒童,重回父母懷抱。
這起系列案件最初引起公安部關注,緣起于失蹤被拐兒童的家長在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微博上的留言。
陳士渠說,通過微博平臺,公安部打拐辦已將獲得1500余條拐賣犯罪線索發往各地警方核查。
公安部已核查1500余條微博線索
新京報:剛剛結束的“4·09”專案,我看到你在辦案過程中對一個叫劉峻寧的兒童特別關注。
陳士渠:我最初注意到這起系列案件,是劉峻寧的父親在我的微博上留言。因此對劉峻寧印象很深。在河南安陽,我還專門看望過剛剛被專案組解救出來的劉峻寧。
新京報:通過你的微博發現線索最終解救孩子的類似案例是不是很多?
陳士渠:是的。我是去年12月12日開的微博,粗略統計,通過微博獲得的1500多條線索,公安部打拐辦已經轉給各地警方調查核實,解救了一批被拐兒童。
新京報:被拐兒童的父母在微博上找到你尋求幫助,你如何和他們溝通?
陳士渠:在微博上不能知無不言,否則容易走漏風聲,影響辦案。我一般回應都比較簡單,用“正在核查”、“有希望”這類簡短的語言,既要給家長希望,但又不能影響案件偵辦。
新京報:微博線索你如何下轉到各地?一般的處理程序是怎么樣的?
陳士渠:情況緊急的線索由公安部打拐辦電話通知當地采取措施處置,其他的線索會列為公安部督察線索,轉給各地核查。我們還會定期對這些線索的偵辦工作進行督察。
“開微博就是要收集犯罪線索”
新京報:當初開微博的初衷是什么?
陳士渠:我當時開微博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收集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線索,貫徹打拐要主動進攻的思想,不要坐等著有人報案了再去破案。
新京報:你開微博已經快1年了,現在如何看待用微博打拐這件事,微博對打拐的促進有多大?
陳士渠:我覺得微博可以助力打拐工作。因為微博參與的人多,信息量很大,傳遞速度很快,比較方便收集拐賣犯罪信息和線索。
國內個別地方拐賣犯罪仍多發
新京報:最近,公安部指揮各地連續破獲了幾起大案,國內目前的打拐形勢如何?
陳士渠:經過公安機關的高壓嚴打,目前,拐賣犯罪已經得到有效遏制。但在個別地方,拐賣犯罪仍然多發。
新京報:打擊拐賣犯罪,你認為目前最大的難點是什么?
陳士渠:拐賣犯罪打擊的難點,就在于它是跨區域、大范圍流竄作案,兒童、婦女被拐之后,都會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被拐賣犯罪分子多次轉手,然后轉賣到很遠的地方。拐賣犯罪一般都是團伙作案,通常情況下是有人負責拐,有人負責中轉,有人負責賣。很多時候,兒童被拐后當天就被販賣到很遠的地方,有可能一天轉了兩次手。
新京報:在拐賣兒童犯罪方面,哪個年齡段的兒童最容易被拐?犯罪分子一般采用的犯罪手段是什么?
陳士渠:我們在查辦的案件中,發現2歲到5歲的兒童被拐較多,特別是一些在城鄉接合部務工人員的孩子,比如貴州“4·09”專案就是這樣的情況。這些務工人員沒時間照看孩子。像3歲的孩子有時和小伙伴在附近玩,很容易被騙。
新京報:拐賣兒童犯罪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陳士渠:比如孩子4、5歲的時候被拐,他從小就知道養父母不是他親生父母。他在這個家庭的生活,可能就談不上幸福,他自己也在時時想念他的親生父母。雖然想念,但是又見不到,這種心靈的折磨,對一個孩子來講,可能是難以承受的。再一類就是因為孩子很小被拐,他完全不知道親生父母,這一類孩子通常對買主感情比較深。因為在他的心目里,買主就是他的親生父母,這類孩子解救出來之后,與親生父母難以建立感情。
新京報:第二種情況下,參與解救的民警如何來處理?
陳士渠: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我們會送還給親生父母。如果孩子的年齡超過了16歲,由孩子自己選擇。
“主張拐賣犯罪多發區設打拐機構”
新京報:在拐賣犯罪比較嚴重的地區,公安部是否會設立專門的打拐機構?
陳士渠:我們主張拐賣犯罪較多的重點地區都應該設立專門的打拐機構,切實加大對拐賣犯罪的打擊力度。
本報記者 邢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