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火大容易發生多種疾病,飲食應以化氣去濕,溫補為主。不要認為湯做起來很容易很簡單,人人都會,其實里面的學問還真不小,什么食材具有那種滋補效果,哪些人適合喝湯滋補調養,今天小編就一一告訴大家。
誤區一:飯后喝湯
飯后喝湯不易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因為原本已經被消化液混合好的食物會再次被湯水沖淡,最好是飯前先喝幾口湯,有利于保護胃粘膜,減少食物對消化道粘膜的不良刺激,促進消化腺分泌,可以起到開胃的作用。老百姓常說春天天氣涼,飯前喝幾口暖暖胃,這樣整個身子都暖了,這種做法還是可取的
誤區二:湯要趁熱喝,越燙越好
很多人都有喝熱湯的習慣,喜歡那種滾燙的感覺,最好是喝50度以下的湯,因為人的口腔、食道、胃粘膜能承受的最高溫度為60度左右,太燙的湯會造成粘膜的損傷,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常喝熱湯患有食道癌的幾率要比正常人高
誤區三:湯泡飯 胃口好
飯前喝湯有飽腹感,飯后喝湯又喝不下,很多人喜歡湯泡飯,認為營養不流失,而且很利于下口,這種做法也是極為不正確的,湯水泡飯,我們大多時候不等仔細咀嚼,還沒嚼爛就下肚了,這樣對消化非常不利,無論吃什么都要細嚼慢咽才好
誤區四:湯的營養大于肉
很多人在熬骨頭湯的時候都認為肉已經沒有營養了,都濃縮到湯中,所以堅信湯的營養大于肉,其實不然。因為肉中蛋白質仍是固態,肉中所流出的是氮,它會留在湯水中,大約還有95%的營養成分留在“肉渣”中,所以只喝湯不吃肉何種喝湯方式是不對的
誤區五:湯煲的時間越長 營養價值越大
煲湯時間長短要取決于食材,一般情況下湯煲的時間過長,其中的營養成分反而會破壞掉,蛋白質變性的就越厲害,維生素被破壞的越多。煲湯一般1.5~2個小時為宜這樣可以最好地留住營養成分。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煲,這樣的湯才營養美味
誤區六:人人都可以喝湯進補
湯雖美味,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通過湯水來滋補,豬骨、雞肉、鴨肉等肉類食品經水煮后,能釋放出肌肽、嘌呤堿和氨基酸等物質,這些總稱為“含氮浸出物”。很顯然,越美味的湯,含氮浸出物越多,包括“嘌呤”等就越多,而長期攝入過多的“嘌呤”可導致高尿酸血癥,后者是引起痛風病的罪魁禍首。
比如常見的雞湯,胃酸過多、患有膽道疾病、高血壓高血脂、腎功能不全者就要慎食,喝了不但起不到滋補作用還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