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確的減肥方式是以生活方式干預為主,輔以藥物和手術。
?? ●寄生蟲可以瘦身,但也可以造成腸梗阻、膽道梗阻、胰腺炎等嚴重疾病
???????●減肥不能一下子吃得太少,以免激素降低后令食欲增強,導致體重反彈
???????憑著一首《我的歌聲里》走紅的歌手李代沫體重曾達300斤,成名后越來越瘦,亦麻煩不斷,現在還因“容留他人吸毒”面臨法律的制裁。很多網友猜測,他可能使用了“寄生蟲減肥”、“吸毒減肥”等怪招瘦身。盡管這些說法被李代沫及其娛樂公司否認,但很多追求苗條身段的粉絲仍萌生了效仿的心思,欲為減肥鋌而走險。內分泌醫學專家指出,這些不靠譜的減肥方式讓人得不償失,正確的方式是以生活方式干預為主,輔以藥物和手術。
???????減肥蟲:
???????可致腸道膽道梗阻或囊蟲病
???????2013年,有八卦消息稱李代沫通過吞服“減肥蟲”成功瘦身,所服用的是“泰國最新研發成功的型號為Astro的優質減肥蟲”,每條10萬元,共計8條,總價值80萬元。其后李代沫出面否認,強調自己靠毅力堅持鍛煉和少吃來控制體重。在淘寶網上,記者搜索“減肥蟲”發現,一家店鋪在出售“李×沫減肥用”的商品,其圖片疑為一條寄生蟲,但詳細描述又說是“減肥蟲草乳”,讓人難以捉摸。根據2013年的報道,美國愛荷華州一名女子為了減肥,從網上購買了一條絳蟲后吞服,結果要接受驅蟲治療。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郭堅認為,所謂“減肥蟲”其實是寄生蟲,美國有人嘗試進食沒有煮熟且帶有牛帶絳蟲幼蟲的肉類,任其在體內長成成蟲,一方面讓寄生蟲吸收體內的營養,另一方面寄生蟲造成了腸道炎癥,進而影響組織吸收營養。但是,這種不正規的減肥方法沒有經過科學論證,寄生蟲可造成惡心、腹痛、腸梗阻、過敏反應等后果。有的減肥者選擇蛔蟲,可導致膽道梗阻、胰腺炎等問題,嚴重時可能致命;也有的減肥者選擇豬帶絳蟲,其幼蟲跑到大腦、眼部等全身各處,造成囊蟲病。
???????吸毒吸煙:
???????身體損害遠超減肥得益
???????2014年3月17日晚,李代沫和另外6人在北京朝陽區三里屯某小區的出租房內吸食毒品時被警方抓獲,其尿檢顯示為苯丙胺類陽性。李代沫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而被依法刑事拘留,面臨法律的制裁。事件令娛樂圈嘩然,不少人將吸毒和減肥聯系起來,畢竟此前歌手謝東、已故藝人余炳賢(大炳)等都曾通過吸毒來減肥。
???????郭堅稱,吸毒會讓人胃口變得很差,感覺飄飄然的,就不用吃東西了,會令體重減輕。在一些戒毒機構,判斷“癮君子”是否戒毒成功,常??此麄兪欠穹势饋?。吸毒不但不靠譜,還是非法的,毒品對身體的危害遠比體重減輕的好處大。更值得注意的是合法的吸煙減肥,很多人特別是一些女性通過煙草的尼古丁抑制食欲、增加熱量消耗,同時把吃零食的習慣換成吸煙的嗜好。但吸煙作為減肥手段的危害也不小,用來減肥也是得不償失。
???????正確減肥:
???????生活方式改變
???????配合認知行為干預
???????肥胖是一種現代社會病,社會GDP水平越高的地方,人們的BMI(體重指數)往往越大。根據《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中國人的正常BMI范圍是18.5~23.9。郭堅介紹說,科學的減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
???????減少熱量攝入,每天限制在1000~1500千卡。近年來興起的代餐減肥,熱量容易計算,減肥效果很明確。推薦地中海飲食,多吃粗糧、深海魚、橄欖油、蔬果,少吃紅肉。素食雖然可以減肥,但某些人士的素食中含精加工淀粉、油較多,也會吃得肥頭大耳,建議減少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的攝入。但是,減肥也不能一下子吃得太少,以免體內激素水平降低后令食欲明顯增強,代謝減慢,導致體重快速反彈。
???????2.運動
???????每周進行175分鐘以上中等強度活動消耗能量。配合阻抗運動(如舉重、健身)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但是,運動的付出與體重的下降不成比例。
???????3.心理
???????學習用正確的認知方法解決減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推薦認知行為療法,其內容包括通過體驗饑餓感克服對饑餓的恐懼,增強對饑餓的忍耐力;做好飲食及體重監測日記,做到心中有數,減少自我欺騙;明白到體重下降是波浪式的緩慢下降,學會接受平臺期,了解什么是適合自己的“理想”體重;認識各種進食的觸發因素,預防計劃外進食,不吃自助餐、徹底清理冰箱等;列出減肥對自己的種種好處,提升減肥的長期動力;認識運動對減肥的作用,避免運動后熱量的過度補償。
???????4.藥物
???????減肥藥的長期效應尚不清楚,目前使用得很少。目前國內只批準一種腸道脂肪酶抑制劑,其他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減肥藥尚未通過審批。
???????5.手術
???????適合BMI在30~35的重度肥胖者,包括胃旁路術、胃束帶術、胃袖狀切除術等,但手術存在各種近期、遠期并發癥,其中營養素缺乏非常常見。醫學指導/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郭堅 文/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