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性高等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上海、浙江2014年啟動的高考改革將在2017年迎來第一批畢業生。近日,浙江10月學考選考成績公布,對2017年的浙江考生來說,這是他們最早知道的一部分高考成績。與此同時,一篇名為《浙江高考改革是一場鬧劇》的文章在網上迅速傳播,教育專家、教育管理者、家長、老師紛紛加入到爭論之中。 新高考方案改變了什么?圍繞改革措施,以家長學生、學校教師和地方教育部門為主體的三方進行了怎樣的博弈,改革是否要堅持下去?記者進行了調查。 節奏更加緊張,應考更講策略 “以前聽說高一隨便學,高二鞏固,高三沖刺,可實際上,我覺得高二就得沖刺了。”溫州某中學的姚洋如此描述新高考給自己帶來的感受。 令姚洋緊張的,正是浙江學考選考的時間安排。按照改革方案要求,浙江省在每年4月與10月分別組織兩次學考選考(除語文、數學之外的科目),在整個高中階段,每個學生的每一科目都可以考兩次,并自己選擇計分的選考科目。與此同時,成績計算也不再以卷面分數為準,而是以等級計算:在學考合格前提下,從起點賦分40分到滿分100分,共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等級是按照成績在當次考試的排名確定。如成績在當次考試排名的前1%,賦分100分;排名在前2%,賦分97分,以此類推。 “我就是按部就班跟著學校學,另外在外面上了補習班。現在每周只有周日下午休息,其他時候都在上課。”姚洋覺得這是奮斗的過程,“沒覺得委屈吧,反正高考怎么都要拼一把。” 而“拼一把”在學校的層面有更多的技術內涵,各個學校都在研判如何運用規則獲得更好的成績。例如,2015年10月的第一輪選考中,溫州某中學高二(6)班就通過“排兵布陣”成為贏家。在全班40人選考化學的情況下,10人獲得滿分,90分以上27人,全班平均分為96分。班主任蘇老師介紹,第一次選考,很多好學生顧慮會多一些,而他的學生決定去拼這個機會。“這是新高考等級賦分給予我們的機會,很多人不參加第一次選考的理由是課時沒教完,但我們發現,其實分數與課時是否上完并無絕對關聯。”蘇老師說。 無獨有偶,“田忌賽馬”的策略在一些相對普通的學校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同一次考試中,杭州某中學高二年級500多人中有150人參加了技術科目的選考。該校黃校長介紹:“學校生源不占優勢,選考物理、化學等科目基本沒有優勢。我們就打個時間差,首考就選考技術科目。為此,學校把原本高二開始的通用技術課程提前到高一,和信息技術課一起上。師資緊張,就從職校聘請老師,減少一些其他學科課時。” 一位老師為記者分析了一般的應考時間圖。“高二10月的考試,大家都沒準備好,把學考不計分的科目先考掉。高二4月的考試,主攻選考,高三10月第一次英語高考加補充選考。” 改革需堅持,試點漸完善 日前,浙江省教育廳下發《關于糾正部分普通高中學校違背教育規律和教學要求錯誤做法的通知》,對部分高中趕搶進度、停課搞“學考會戰”、延長教學時間占用晚間時間和節假日時間復習等情況,明確要求糾正。 杭州某中學家長陳女士有一對雙胞胎正在讀高三,她對新高考改革的態度相對平和。“從家長的角度看,其實希望學校能多開課,綜合統籌,否則我們還得到外面花錢上課。”陳女士對記者說,“以前我們只補習數學和外語,現在又報了學考、選考的提速班,其實壓力還蠻大的。”陳女士覺得,改革意圖是好的,但落實中有偏差。“比如,我主張孩子全面發展,新高考方案也是這個精神,規定10門都得考。但實際上,卻要求學生剛上高一就得把計分的選考科目和發展方向定下來。可上大學還有轉專業的呢,過早確定計分科目,實際上更令考生緊張和迷茫。” “最初一兩年政策的執行可能會有偏差,也會不斷出現新問題。但模式形成后,相信問題會被逐步解決。”杭州市長河高級中學教師楊春林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立國認為:“新舊高考對比,新高考選擇權大了,但學生未來要承擔的風險與責任也增加了。部分家長及學生不知如何選擇科目以應對考試方式的變化,因此有意見和疑問,這都很正常。我相信隨著高考改革的持續推進,這種疑問、憂慮在實踐中會慢慢緩解。”李立國同時指出,師資配置合理化、分層分類教學和走班制的探索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制度設計,是解決當前問題的努力方向。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則已經定下來了,我們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怎么把方案落實好。我們將密切關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并作出調整。這也是試點的意義所在。” 方向早明確,“高招”要銜接 “我的兩個孩子都選了物理,當然壓力也會比較大,因為不少成績好的同學也選了物理。”盡管如此,陳女士堅持認為,不能為了多考些分選擇冷門。“高中還是打基礎的階段,物理是很多學科的基礎,否則上大學后很多課程想學也學不懂了。” 取消文理分科后,原本按文理科投放的高校錄取名額改由院系決定。“舉個例子,北大2017年在浙江招收地質學類專業要求選考物理、化學,也就是說只有選考了這兩門的學生才有資格報考北大地質學類。”某高校招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給了招生院系很大的自主權,選擇適合自身培養需要和對專業有一定興趣的學生,有利于大學階段更有效地開展人才培養。” “高校招生自主權得以落實,高校根據自己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需要,確定招收選考科目的學生,破除分分計較的傳統格局,符合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李立國指出。 據統計,2017年計劃在浙江招生的各高校所有專業(類)中,54%不限選考科目,46%設限選考科目,其中設限為3門的占33%,2門的占8%,1門的占5%。按照傳統文理分類,選擇物理、化學、生物組合的考生可選考95%的專業;選擇政治、歷史、地理組合的考生可選考66%的專業,比現行高考34%的選擇面高出近一倍。 而根據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的數據,選擇老理科(物化生)的學生由60%下降到17%,老文科(政史地)由40%下降到10%,文理分科限制取消后,更多學生選擇了融合發展。 “改革擴大了學生選擇權、學習自主權以及對未來職業規劃的權利,打破傳統的文理分科界限,真正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科目,有利于學生特長發展。”李立國說。 對于一些家長有關“全面發展不足、過早分科”的擔憂,楊春林表示:“學生擅長什么其實早有眉目。從世界上看,高中確定發展方向并不算早。家長學生的認識會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每個個體都應該揚長避短,組合起來,社會才會有全面的人才儲備。” 不過,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也指出:“過于強調專業有一定的局限性。頂尖大學招生培養的趨勢是淡化專業,不用考試一把尺子衡量所有考生,解決這個問題有待于量化考核與非量化考核的協調統一。” ●鏈 接 滬浙試點選考的相關要求 考試科目:上海、浙江均不分文理科,語文、數學、外語計入總分,另外選考的3門計入總分,其他科目進行學業水平考試。 選考科目:上海在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門中任選3門,共20種組合;浙江多一門技術科目,為7選3,共35種組合。 選考計分:上海、浙江均為等級制換算為分數,按比例確定等級,以學考合格為起點賦分40分,每個等級分差3分。 考試次數:上海外語每年兩考;浙江除語文、數學外的其他科目每年兩考。(本報記者劉博超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