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高校逃課、替課“產業鏈”曝光,引發了公眾對大學校園內逃課、替課現象的關注。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正在讀大學或大學已畢業受訪者的調查顯示,83.1%的受訪者在大學期間有過逃課經歷,50.8%的受訪者有過找別人替課的經歷。
61.1%受訪者曾替別人上過課
有過逃課經歷的受訪者表示,逃課的主要原因是上課時間和其他活動時間沖突(37.3%),其次是考核不嚴格,去不去上課都無所謂(31.8%)。其他原因依次為:懶惰(31.1%)、不喜歡任課教師(28.1%)、認為課程本身不重要(27.5%)、更喜歡自學(20.9%)、課程太難不想學(12.3%)、課程太簡單不需要上課(10.9%)等。
在福建廈門讀大二的邢小蕾是個典型的“學霸”,每節課都會坐在教室最靠前的位置認真聽講。但邢小蕾也有過逃課經歷。
那次,她上午的課程一直要持續到中午12點半才會下課。可是,當天她所在的學生社團要求12點整一起出發到校外活動。她糾結了很長時間,最終決定在中午11點多的課間偷偷溜走。
除了逃課,還有人會拜托沒課的同學“頂替”自己上課,以應對任課老師的點名。
調查顯示,50.8%的受訪者找過別人替課,其中偶爾幾次、次數較多和經常會有的分別占39.6%、8.5%和2.7%。此外,61.1%的受訪者自己曾替別人上過課。
來自北京的大三學生段立(化名)坦言,在有過兩次逃課被發現的經歷后,他再遇到不得不逃課的情況,就會盡量找和自己關系好的朋友,請他幫忙做一回“替身”。“逃課難免心驚膽戰,但如果有人正在教室里替你上課,那就要踏實多了。一旦當堂有小測驗或者點名,也完全能夠應付。”段立說,“這次人家幫了我,下次人家有同樣的需要時,我也會幫忙。”
為什么會替別人上課?38.8%的受訪者覺得都是朋友,不好意思拒絕,36.0%的受訪者是因為剛好遇到了感興趣的課程,34.6%的受訪者是因為時間充裕,21.2%的受訪者是因為“自己也常求別人替課,人情往來”,還有13.8%的受訪者是“替別人上課能獲得一定報酬”。
66.5%受訪者建議學校加強制度管理
逃課和替課的行為,更多發生在哪類課程中?調查顯示,45.3%的受訪者認為更多地發生在評分寬松的課程,43.5%的受訪者認為是與專業核心技能培養無關的課程,33.6%的受訪者表示是難度較低的課程,24.7%的受訪者認為是難度大、較枯燥的課程,15.6%的受訪者認為逃課與否與課程本身無關。
段立覺得,要想讓逃課和替課的行為“平安著陸”,對課程的選擇非常關鍵。自己通常會選擇任課老師管理不嚴的課程逃課。如果老師比較嚴格,段立會盡可能自己去上課,實在不行,也會找同學幫忙“替課”。
在北京某高校任教的劉霄磊(化名),是一門通識選修課的老師。在許多同學眼中,他就是那種“不點名,給分高”的老師。“作為選修課,能選擇來上這門課的同學絕大多數都是出于興趣,我不希望因為嚴苛的考核測評而破壞了大家對這門課、甚至這個領域的喜愛”。
但劉霄磊也坦言,“時間久了,會有人為了更輕易地逃課和拿高分,而選我這門課。”劉霄磊也一直在找一種盡可能雙贏的方法。
河北保定某高校大三學生李睿,大學期間幾乎從沒逃過課,但她也談到,“遇到一些很枯燥的課,或是自己覺得沒什么用的課,會不停地在下面玩手機。”
“如果大家認為即使不上課也不會有什么損失,那就容易萌生逃課的想法。”李睿說。
對逃課和替課現象,42.0%的受訪者認為對校園學風影響惡劣,34.9%的受訪者認為必須嚴厲懲戒,34.4%的受訪者認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好,還有29.0%的受訪者認為無需過多干涉, 16.7%的受訪者認為無可厚非、情有可原。
調查顯示,為減少逃課和替課現象的發生,66.5%的受訪者建議學校加強制度約束,62.2%的受訪者期待教師努力提升課程吸引力,51.3%的受訪者認為學生應從自身找原因,30.5%的受訪者期待社會輿論和校園輿論的正確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