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學科建設成功與否,關鍵之一還要看課程改革之效。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一門特色精品課持續發展活力,帶動一流學科發展,并更具有針對性地發揮育人作用?長春理工大學“應用光學”課程組將“集成創新”理念融入課程建設實踐,通過對校際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探索交叉型人才培養。 思變 ??? “國字號”光環下如何領跑 素有“中國光學英才搖籃”之稱的長春理工大學,誕生之初就開設了“應用光學”課程,且課程建設在國內同專業中一直處于領先水平:省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 2013年4月,長春理工大學“應用光學”課程被建議“入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項目”,同年10月,其相關資源全部在“愛課程”網站上線,意味著該門課程成為國家首批資源共享課程。這一消息令課程組成員倍感振奮。此時,課程負責人王文生教授的一番話讓大家陷入思考:“又摘得一個‘國字號’頭銜,這無疑是對我們課程建設的極大肯定。但這門課程未來發展方向在哪里?”眾人一時無言。 王文生拋出這一問題不無緣由。一次課上,一個有保研外校想法的學生一連求教了幾個不屬于本校教師重點研究方向的問題,讓他感到“不適”的同時,開始思索課程建設的未來方向。“2013年之前,國家給我們設定的目標很清晰,我們的發展思路就是指哪兒打哪兒,可一旦允許我們自由發揮,卻迷茫了。”但有一點王文生深信不疑:“任何一門課程,其建設的根本目的都是育人,朝這個方向努力,就不會走偏。” 帶著這樣一種思路,課程組成員劉冬梅多方求教、四處取經。終于,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的一次工作會上,“集成創新”的概念讓她眼前一亮。幾經論證,一個得到同事普遍認同的課程建設思路浮出水面:將“集成創新”的概念引入到課程建設中,即嘗試通過多個高校主體間系統、密切合作,深度優化課程資源,實現對優質課程或課程群的高質建設,以點帶面推動高校課程建設的綜合改革。 劉冬梅的出發點很簡單:“擁有國字號頭銜,就必須得站在國家的高度謀劃課程發展。”一場捍衛榮譽的課程攻堅就此展開。 破局 ??? “集成創新” 非借雞生蛋的取巧之舉 2014年,“應用光學”課程組成員劉智穎在自己的課堂搞起了新花樣——將經典教學與慕課教學結合起來,“一部分章節采用正常講授方式,另一部分主要通過觀看浙江大學的教學視頻來完成”。 這樣一種授課方式讓學生受益匪淺。“不光能體會到不同教學風格帶來的新鮮感,還給我提供了一種新的學習思路,就是利用慕課進行自學,覺得自己眼界寬了,收獲也大了。”學生崔人文興奮地說,自己之所以選擇保送到華中科技大學讀研,就是因為看了他們的網絡課程后“動心”的。 學生徐寧告訴記者,他在大二時帶領2名組員參加了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興趣所致,選擇了“單透鏡構建的最佳成像系統”的賽題。為了解決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像元尺寸受限問題,他們打算加入“光楔”,卻又擔心會對成像系統造成干擾。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借助浙江大學云課程平臺瀏覽教學視頻和課件,自學了偏向角和位移量兩個公式,計算出增加“光楔”不會對他們設計的成像系統產生影響。 授之以漁,柳暗花明。“以前,下課后常常會被學生包圍起來提問,現在不是這種情況了,幾乎全部知識點的視頻資源都能在網上找到,對于學生吃透和延伸學習內容幫助特別大。”如今,劉冬梅在課后仍然被圍追堵截,但她碰到最多的問題卻是“老師,我在網上沒找到這部分內容的相關視頻,您能把鏈接地址發給我嗎?” “集成創新”絕不是借雞生蛋的取巧之舉,劉智穎對此深有感觸:“引入外校慕課資源后,老師的工作壓力更大了。必須提前看幾遍,抓住里面的要點,才能確保及時準確地解答學生疑問。而且,一旦側重點差別太大、有所遺漏,我們還得再講一遍。”“但不能因為一件事情難做就不去做,更何況它的意義如此重大。” 在進一步實踐過程中,課程組通過著力集中整合課件、題庫及教師等外校優勢教學資源,讓“共享”延伸到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鞏固及期末考核等各個環節,將“集成創新”的融合理念引向深入。 如今,“應用光學”課程教學再次花樣翻新。一方面,教師借鑒“翻轉課堂”理念,對傳統教學與視頻教學進行綜合改良,注重課堂上的討論互動,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問題前置”“有意存疑”等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之外主動利用慕課進行自我學習。此外,定期邀請外校名師與學生對話、期末考試采用部分外校試題等方式,更進一步激發了課程的育人活力。 劉智穎認為:“包括慕課、師資、評價體系及學分認證等在內的深度共享,是課程集成創新的題中之意。”因此,他們不僅將日常測驗、課后作業和課程重修等搬到學校bt網上,創造了重修掛科率從三分之一下降到百分之幾的“奇跡”,還打算嘗試校際bt網的全面“打通”。“比如,通過了相應學校的網上課程測試,就能獲得該校的課程證書。”課程組成員陳宇解釋。 升級 ??? 課程群資源共享推動一流學科建設 “一門課程的受益對象絕不僅僅是本校學生,還應該包括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國家支持建設一門精品課程,目的就在于實現優質教學資源最廣泛的共享,進而提升相近或相同課程及其所處專業領域的整體水平。”這是“應用光學”課程組全體成員的共識。 對于共享,“應用光學”課程組長期以來誠意十足。成為國家精品課之后,不少高校向他們求經、要人,劉冬梅告訴記者:“對于有意使用我們課程資源的學校,無論是基礎資源還是拓展資源,我們都是免費送給他們。”盡管課程建設水平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但他們仍舊心懷渴望:既歡迎業內同行前來交流學習,也愿意有機會為其他高校學生授課講學。 “未來五年,我們會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理念、加強網絡課堂建設,繼續探索‘集成創新教學模式’,并將所取得的成果加以推廣,達到同類多門課程的資源融合與共建共享。”劉冬梅在“應用光學”課程發展規劃中這樣寫道。事實上,她對“集成創新”的信心遠不止于此:“這種模式可能會從課程群拓展到專業,甚至覆蓋全部專業。” 光電工程學院院長付躍剛表示,學院已著手將集成創新模式向其他課程推廣,“通過課程群的建設,密切課程之間的聯系、豐富課程內涵和外延,進而對建設一流學科、培養一流人才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他透露,學院正計劃攜手兄弟院校開展“微課”建設,利用微信內容的碎片化特征,進一步推進集成創新課程的精細化建設。“用知識碎片彌補知識漏洞,把新興媒體對傳統課堂的沖擊轉化為推動人才培養的有力手段,這應該是一種有益嘗試。” ? 校長觀點 ??? 于化東 長春理工大學校長 ??? 發展特色優勢學科需要大格局觀 集成創新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讓有限的教學資源得到更加合理配置,推動高校間教育資源的全方位共享,不僅能為加強課程建設、促進專業發展及推動學科進步廣開路徑,更重要的是,它充分賦予學生自我完善的權利和機會,凸顯育人為本,促進教育公平。 參與集成創新的高校主體之間,無論是強強聯手還是以強帶弱,都能夠促使高校在保持優勢特色的同時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建立開放包容的高教育人棋局。集成創新不僅局限于校際之間,校內相近學科領域之間同樣可以攜手共贏。長春理工大學“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建立起以核心學科的發展輻射引領支撐學科圍繞共同研究方向平衡發展、學科間高度融合和交叉的大光電學科體系,這亦是集成創新的突出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