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晚報
2017-11-06
???? □晚報記者 宋風 文/圖
李雙成既是戰爭的親歷者,也是受害者。他的父親參軍抗戰,離開家鄉后杳無音訊,母親在饑荒中餓死。他在抗日戰爭的硝煙中成長,饑餓與死亡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記憶。
進入部隊時,李雙成只有13歲,這個年齡的孩子,難以談及救國家于危亡的民族大義,他參軍的目的很單純,就是能吃飯、活下去……
雖然因為年幼不能上陣與日寇廝殺,但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他也以抗日戰爭參與者的身份,為抗戰出了一份力。
戰亂、饑荒讓他成為孤兒
李雙成老人今年88歲,是商水縣城關鄉干河沿村人。其父在全面抗戰爆發后參軍,“我父親在我六七歲的時候就去當兵了,參加的是西北軍。”李雙成老人說。
1942年,戰亂、天災、人禍各種不利因素接踵而來,肥沃的中原大地竟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大饑荒,李雙成的母親在當年餓死。當時只有13歲的李雙成成了一名孤兒。他告訴周口晚報記者,父親當兵走后,再也沒有音訊,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李雙成回鄉,才聽說父親回來過一次,但那時李雙成不在家鄉,父子兩人再也沒能見上一面。
“那時候商水東關和楊井沿有兩個征兵點,根據當時的政策,未成年人家中父母有一方去世的,或是家里困難吃不上飯的,都可以報名參加部隊。”李雙成老人回憶說。
東關是商水縣城關鄉的一處地名,至今仍被商水人所熟知,楊井沿村的大致位置就在今中心城區工農南路的周口火車站旁。
“之前聽村里人說,跟著部隊能吃飯,還能上學,于是我和兩個年幼的堂弟一起在商水縣東關的征兵點報了名。其中有一個兄弟當時才8歲,報完名以后就哭著說后悔了,后來他沒有去。”李雙成老人回憶。
“娃娃兵”虎視太原
李雙成老人告訴周口晚報記者,他當時參加的是閻錫山的部隊,1937年太原淪陷后,中國軍隊在太原南側與日軍對峙,閻錫山招募了五六千名難民孤兒,進行軍事訓練,虎視太原。
“您當時年齡那么小,在部隊平時都干什么?”
“吃飯。”
“除了吃飯還干什么?”
“練拳、做操。”
在與周口晚報記者的交談中,李雙成老人沒有說過關于國仇家恨的只言片語。因為年齡太小了,吃飯,才是他當時參軍的實際目的。進入部隊后,雖然伙食并不豐盛,但總算是吃上了飽飯,只是他進部隊能上學的愿景,沒能實現。
李雙成老人說,他們這群人當時被稱為“娃娃兵”,年齡最小的只有8歲,大一點兒的和他年齡差不多,十三四歲左右,“我們那個時候還沒有槍高,部隊不發給我們槍。但是我們知道,等我們長大了,是要上戰場打日本人的”。
在中日雙方的對峙中,時常會發生激烈的軍事沖突,李雙成入伍不久,中國軍隊就在太原南側與日軍打了一仗。李雙成老人回憶說:“行軍的時候,我們年齡小的就跟在部隊后面,可以看到太原城南邊幾里地到處都是雙方軍人的尸體。”
雖然因為年幼不能上陣殺敵,但李雙成和他的小戰友們也在戰時為抗日做了力所能及的貢獻。“打仗的時候,部隊需要糧食,我們會在后方幫忙運送糧食或者其他軍用物資,然后把糧食磨成面粉。”他說。
愿人們遠離戰亂和饑餓
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軍隊收復太原。這個時候,李雙成還是個16歲的孩子。他依稀記得日軍投降時,中國軍隊繳獲了24門日軍的大炮,他和他的小戰友們也都覺得很自豪。
在解放戰爭期間,李雙成所在的部隊被打散,李雙成加入人民解放軍。朝鮮戰爭爆發后,李雙成跟隨部隊乘火車前往朝鮮戰場。得益于年少時在山西參加過軍事訓練,李雙成的身體素質很好,在朝鮮戰場上為國家做了不少貢獻。
朝鮮戰爭結束不久,李雙成退伍返回商水老家務農,并在村里擔任村支書,直至退休。退休后,農閑時節他常騎著三輪車奔走在商水縣鄉之間收購廢品,為家庭帶來一些額外收入,一家人生活還算富足。十幾年前,因患腦梗行動不便,他開始在老伴和子女的照料下頤養天年。
李雙成老人告訴周口晚報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為抗戰老兵發放撫恤金,他成為經過當地民政部門認證,第一批領到撫恤金的抗戰老兵。多年來,他和他的家人一直感恩國家優待抗戰老兵的政策,他希望祖國越來越強盛,讓人們永遠遠離戰亂和饑餓。
[責任編輯:王麗]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