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 王彥濤 李建成
記者 董雪丹 李偉 張猛 姬慧洋 文/圖
在西華這片古老又神秘的土地探尋盤古女媧創世文化,自然少不了拜謁昆山女媧宮。這座宮殿位于西華縣昆山辦事處山子頭村,因為傳說這里是女媧的居住地,所以在西華人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2018年元旦前夕,我們驅車前往,進入山子頭村一路西行直達盡頭,女媧宮就赫然于眼前了。待記者在宮門前站定,不經意回望來路,竟發現眼前是一條坡度明顯的下坡路。見記者詫異,一旁的村民笑著說:“山子頭嘛,就是說這里是山嶺的頭兒,女媧宮就在最頂上。”
昆山,原來叫“盤古山”、“乾坤山”。相傳,這里是盤古開天辟地時最早形成的一座山,女媧當年就住在這里,并在此登上山頂,取山上五色石頭,煉五彩石以補蒼天。因為是最早的山,昆山又被稱為“山之頭”。據說,早在商朝,這里就建起了盤古、女媧宮;唐朝,這里又修建了女媧祠、福先寺等,香火鼎盛。傳說也好、歷史也罷,這里的確是平原地帶少見的高地。附近一帶地名多帶“崗”字,山子頭村又諧音“山之頭”,似乎都在印證著這里“山嶺之首”的地位。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盤古女媧有著世代虔誠信仰的村民、香客自發籌款籌物在山子頭村陸續修建起昆山女媧宮、媧皇圣宮寶殿、人祖殿等11座大殿,涌現出一個又一個讓夢想照進現實的筑夢人。
1.趙俊明:不能讓信仰斷了“香火”
趙俊明就是最早自發建殿的山子頭村村民之一。
今年64歲的趙俊明個頭不高,樸實,卻也健談。站在昆山女媧宮前,笑著講起他與盤古女媧,與這座一輩子跟他解不開牽絆的昆山女媧宮的故事。“西華人都知道自己是媧城人,從小就聽著盤古女媧的故事長大,特別是我們山子頭的村民,因為世代居住的地方叫昆山,我們更是女媧娘娘的后人。”聽老輩人說,他們這里自古就有祭拜盤古女媧的傳統。早在商代,祖先就在這里建立宮殿祭拜盤古女媧,唐代還修建有女媧祠。1938年,水漫西華,廟倒屋塌,傳承了千年的香火也因為村民的遷徙而暫時熄滅。幾年后,村民陸續回遷,盡管沒了廟宇宮殿,但這里的信仰和香火還是慢慢被接續起來。沒有香臺,村民們就把祭品放在地上,沒有廟宇,他們就在原來的大殿遺址附近跪地祭拜。
正是這種世代傳承刻入骨髓的質樸信仰,讓包括趙俊明在內的山子頭村村民萌發了重新修建盤古女媧大殿的念頭。1993年,時任村支書王俊山、村民張春榮帶頭自發修建昆山女媧宮主殿,他們把大殿選址在山子頭村中心位置,據老輩人說漢代女媧行宮曾修建于此。由于種種原因,大殿殿墻修建至近1米處停工,趙俊山隨后主動接手大殿后續工程,歷經3年時間,大殿落成。修建完畢的昆山女媧宮主殿有5間屋子那么大,屋頂設有雙層屋檐,屋檐四角高高挑起。殿內供奉3尊女媧塑像,分別代表女媧娘娘在民眾心中的3種形象:有手持五彩石做托舉狀的補天形象,有懷抱稚子的造人形象,還有端坐大殿正中處理事物的執政形象。在山子頭村村民心里,女媧娘娘不僅僅是補天造人的創世者,同時還是救世者和治世者。
站在殿內祭拜的“善童”(民間稱呼,即虔誠的香客)張新蘭以她的親身經歷印證了趙俊明的話。今年75歲的張新蘭是西華縣紅花鎮人,她經常到昆山女媧宮敬奉女媧娘娘。“我記得很清楚,1993年陰歷三月初九昆山女媧宮大殿奠基,當天我就在現場,我們這些‘善童’都自發捐物捐錢,我還從家里拿木料過來捐到殿里。”張新蘭說。
2.張立凡:余生我都將守護在這里
站在昆山女媧宮前向南看,一座高大宏偉的建筑物映入記者眼簾,由于它坐北朝南,我們只能看到它的背影。趙俊明告訴我們,那棟建筑物也是一座敬奉女媧娘娘的大殿,叫做媧皇圣宮寶殿。它是由一位女香客自發捐資修建的,這座氣派的大殿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整整用了14年時間,花費近千萬元。
在通往媧皇圣宮寶殿的臺階處,記者見到了它的出資修建者——47歲的張立凡,長及腳踝的黑色羽絨服搭配純白圍巾,讓她顯得干練利索。“我娘家是扶溝縣的,嫁到西華縣以后經常聽朋友、鄰居講起盤古女媧的創世神話故事。我覺得盤古祖神、女媧娘娘不僅僅是神,更是勞動者的化身。他們奉獻自我恩澤眾生的精神讓我感動。”張立凡說。
2004年,張立凡第一次來到山子頭村,當時媧皇圣宮寶殿所在處還是一個深約3米的旱坑,里面有很多直徑幾十厘米的大樹根。“或許是長久以來對盤古女媧的敬仰,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顆虔誠的種子,看到這個大坑我竟然有種回到家的放松和平靜。”張立凡回憶起往事笑著說。
2005年,34歲的張立凡決心在山子頭村建一座祭拜女媧娘娘的大殿,這件事在山子頭村和張立凡家里都掀起了軒然大波——村民們覺得這個女人“說大話”,家里人則認為她“魔怔”了。“因為我年紀輕輕,香客們都不相信我,覺得我是騙人的,村民們也不相信我能以一己之力建成大殿。但是,我知道我能行,我下半輩子要做的事就是修建這座大殿。”張立凡說。
14年間,張立凡把對盤古女媧的敬仰化作了實際行動。為了建成大殿,她修整深坑。因為沒錢雇工人,她蹲在坑里刨樹根,刨一個需要花費她一天的時間。后來有了義工幫忙,她就給義工提供簡單的飯菜。每天從縣城去山子頭村的路上,她看到野菜就下車挖,然后下廚給義工做飯。面條掰碎煮熟加入自己挖的野菜就是一頓飯,她稱這種飯叫“糊涂面條”。這種面條每天吃3頓,早上的面條多做一些,中午晚上加入水和野菜再熱熱。這種飯,她和義工們吃了整整6年。修建大殿需要大筆資金,她把家里積蓄都拿了出來,就連給女兒買衣服的錢她都摳出來一部分。缺磚,她就到處撿磚頭帶到工地上。為了節省開支,修建大殿,張立凡用的是山子頭本村的施工隊。只有當施工隊閑下來的時候,張立凡才能把他們請過來施工,這樣他們可以讓她拖欠施工費。殿內的彩繪是她在洛陽上大學的女兒幫她聯系學校大四的實習生做的,因為熟手畫彩繪每平方米工錢需要300元,而實習生的工錢每平方米只需要120元。剛開始跟著張立凡女兒來到殿里的實習生有7人,一天之后僅剩下3人,最后只留下1人。就這1人的工錢,張立凡也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才結清。人手不夠,張立凡成了“多面手”:畫彩繪時,她爬上高達二三十米的腳手架去畫白云;修臺階時,她是掂泥兜子的小工;做木工活時,她撿起邊角料默默收集起來以備后用;安放女媧娘娘塑像時,她和40多名義工一起把幾噸重的神像通過鋼管做成的滑道送上神壇……這些平常人聽起來都覺得苦的事情,張立凡做起來卻甘之若飴。
跟隨著張立凡的腳步,我們沿著31米長的臺階向上前往媧皇圣宮寶殿,隨著高度的攀升,整個山子頭村盡收眼底。大殿的四周修起高高的城墻垛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墻垛子上盤踞著4條栩栩如生的巨龍,每條龍與前一條首尾相接,從遠處觀望4條巨龍環抱守衛整座大殿。大殿上方雙層屋檐飛檐翹角,太陽光直射在明亮的琉璃瓦上,使得整座大殿金光熠熠。邁過高高的門檻進入大殿內,可以看到整座大殿由60余根柱子支撐,一座女媧神像端坐在大殿中央,慈眉善目、姿態優雅。“這座大殿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我用了整整14年。這14年,我無怨無悔,而且余生我都會守在這里。”張立凡動情地說著,目光堅定。
3.張國喜:周口人不識“周口事”
雖然不逢初一、十五,昆山女媧宮的香火依舊旺盛。上午10時許,水泥砌成的道路兩旁停滿了車輛,前來祭拜的香客手提香燭元寶祭拜盤古女媧,不時有鞭炮聲響起。昆山女媧宮后面坐落著老母殿,老母殿內供奉著托天老母——女媧娘娘。看殿人是今年69歲的張國喜。他是周口市電力系統的退休工人,因為被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煉石補天的創世文化深深吸引,2003年來到山子頭村后就再沒離開。他和老伴在一年間修建起一座老母殿和兩座配殿,如今他們就生活在大殿旁邊的小院里。“當時兒子覺得我肯定是瘋了,放著好好的城里日子不過,跑到這村里受罪。”說起往事,張國喜神情淡然。
2003年陰歷九月十九,張國喜自發修建的老母殿奠基。從開始修建大殿到大殿建成,張國喜僅用了一年時間。“這座大殿基本是我自己投資修建而成,為了修建它我花光了畢生積蓄,還把位于周口市區的兩套房子給賣了,最窮的時候我連根煙都抽不起。大殿建成之后,我常年住在這里,周口的大街小巷我都不太能叫得上名字了。關于這一點,我不后悔。現在,我覺得我跟老伴已經是地地道道的山子頭村人了,住在這里離女媧娘娘近一點,我心安。”
從老母殿出來向南走,在補天圣母大殿前站定,殿內供奉著盤古祖神和女媧娘娘。大殿旁的一棵老樹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它生長在離地高約3米的土堆上,一半以上的樹根裸露在外面。看到我們好奇的目光,一位蹲在路邊的香客主動為我們釋疑。他說這棵樹所在的地方以前是山子頭村地勢最洼處,后來因洪水沖刷以及村民取土地勢更低,樹根就突出地面了。從交談中得知,他來自安徽亳州,在別人的指引下來到這里祭拜女媧娘娘。這已經是他連續祭拜的第二十個年頭了,他對山子頭村歷史的了解甚于普通的西華人。“我們信奉盤古女媧,就算來了什么都不做,只是在這附近轉轉或是住在村里幾天都會覺得內心安寧。”他笑著說。
對盤古女媧長久以來的執著信仰造就了趙俊明、張立凡、張國喜等等這些為了信仰而付出實際行動的“筑夢人”。他們不僅構筑了自己的信仰宮殿,也在為他人筑夢,為更多和他們一樣對盤古女媧有著虔誠信仰的人筑建心靈的家園。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