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至今,西華縣衛計委干部劉發慶兩度駐村任第一書記。在歷時2560多個日日夜夜里,他始終牢記共產黨員使命,不忘黨的囑托,走村串戶摸實情,集思廣益想辦法,多方奔走找路子,為特困家庭送去溫暖,在群眾中樹立了駐村干部的良好形象,大家親切的稱呼他為“老劉”。
帶著初心,把黨的牽掛送到農民的心坎,把扶貧政策落實到每一個農戶。2012年,劉發慶帶著對農村的眷戀、對父老鄉親那份不曾淡忘的感激和領導的信任,到聶堆鎮思都崗行政村任第一書記。面對脫貧攻堅的形勢與任務,他深感肩上的責任比天還大。為盡快進入角色,劉發慶把把熟悉情況、“摸清家底”作為工作的突破口。于是,田間地頭、村頭巷尾、村民家中、病人床前,只要有思都崗行政村群眾的地方,不管多遠,他都要去看看聊聊,絕不漏一家一戶。這中間見不到人是常事,吃閉門羹、聽冷言冷語也毫不稀罕,但他沒有泄勁。劉發慶說:“世上沒有暖不熱的石頭,只有走近群眾,才能知道他們的真正需要和真實想法,才能在第一時間急群眾之急,解群眾所需。”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全村人都知道村里來了個“劉書記”,并且知道他喜歡在田間地頭講政策,在院里院外拉家常,很快劉發慶成了群眾無話不談的號朋友。
群眾利益無小事,為群眾服務用真心,為群眾辦事出真力。2016年,劉發慶受領導委派,前往聶堆鎮何那行政村人第一書記。何那行政村牛那自然村地勢低洼,每遇下雨,街中到處是積水爛泥,不用說老人小孩出行難,就連成年人也時常摔跤,更不用說辦個紅白喜事,群眾自然意見很大。身為第一書記,劉發慶和村兩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兩委會上,劉發慶說:啥是群眾利益和群眾需要,一個村莊、幾百口人出行難不就是群眾最大的利益和最迫切的需要嗎?上級派我們來不就是為群眾解決困難的嗎。于是,他拿著所拍照片和錄像,帶著開座談會的錄音,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跑,一遍又一遍地放錄音和錄像,一次又一次地爭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相關單位的領導與負責同志給了劉發慶最大的支持,優先為何那行政村安排了建設項目,幫村里修建了下水道,硬化了道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何那村群眾從此告別了出行難、走黑路;同時,又幫助村里打機井、整修村室、建文化廣場,添置垃圾桶,組建清潔隊,組織成立了農村經濟合作社。在立足農民自我發展的同時,劉發慶還利用自己同學多的優勢,多次到鄭州三權汽車用品公司聯系,在何那行政村建立扶貧車間。在不懈努力下,鄭州三權汽車用品公司于2017年10月在何那村注冊成立了公司。投產后雇用本村工人多達50余名,月工資都在3000元以上,實現了企業、村委、村民共同發展,共同致富。
在處理家長里短的糾紛中,弘揚傳統文化,讓群眾在物質生活富足的同時,找到精神文化的歸屬感。2017年,劉發慶處理了兩起因贍養老人引起的糾紛?,F年93歲、有62年黨齡的村民牛振勇,膝下有四個子女。多年來,因家庭瑣事,子女間長期矛盾重重,致使老人的贍養問題沒有保障,親戚鄰居、鎮村干部多次調解都收效甚微。得知這一情況后,劉發慶帶領幫扶隊員和村干部多次到牛振勇家中走訪,分析產生家庭不和的原因,并主持召開牛振勇家庭成員會議,給她們講法律,談孝道,循循善誘,不厭其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使牛振勇的子女們重歸于好,爭相贍養老人。事后,牛振勇攜全家特意為我們送了一面“黨的好干部,群眾貼心人”的錦旗送給劉發慶。
26歲的薛小輝高位截癱,妻子長年不在家,他對生活失去信心,一度產生自殺念頭。劉發慶得知情況后,主動聯系相關部門,上門為其辦理相關手續,幫他開了家網店,讓他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劉發慶經常到薛小輝家為他擦身子、換尿墊。由于經常臥床不起,薛小輝得了痤瘡,劉發慶就托人從外地給他買來坐瘡藥,薛小輝感激地說:“雖然你不是我的親生父母,就像我的親生父母一樣?!?/p>
貧苦戶薛書德患食道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薛書德要求見劉發慶一面。那時正值中午十二點半,接到電話,劉發慶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趕往億元病房,看到渾身插滿管子的薛書德,他忍不住流下了淚。病床上,薛書德用微弱的聲音對劉發慶說:“我家沒啥親戚,我走后把兒子托付給你了,希望你能幫俺兒子成個家,俺來生再報答你。”如今,劉發慶做到了,他幫薛書德的兒子找到了媳婦,并定了親。
在何那村,村民見帶隊帶隊到劉發慶問的第一句話都是“回來了?”駐村工作既苦又累更難,有時還難免受些委屈,但一句“回來了”讓劉發慶渾身上下暖融融的,因為村民們早已把他當成了自家人。
劉發慶說:“每每想到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生我養我的父老鄉親做些實事,解決些困難,被他們當成親人、恩人,我都倍加珍惜駐村以來所經歷的點點滴滴,把這當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睈蹫Ⅰv村路情暖千家心,這就是一個普通駐村干部的幸福和初心?。ㄖ芸趫髽I全媒體記者 高洪馳)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