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姬慧洋
“我的爸媽是蒸包子的,他們總是凌晨才能收攤回家,我好困,等啊等啊,躺在三輪車里就睡著了。我每次醒來都是被顛醒的,爸爸每天都會把在三輪車里熟睡的我背回六樓的家。我知道他們特別辛苦,想讓爸爸放下我,他總是不肯,他的大手緊緊托著我,直到把我放在床上。我愛我的爸爸媽媽,樓梯間里的愛深沉而濃烈。”在慶豐中路的店鋪里,王留長拿著手機,一遍一遍讀著兒子的作文,笑中有淚。
賣香蕉賺得“第一桶金”
1997年,王留長17歲。他的家人把家中僅存的100元錢分成兩份,50元家用,50元給了他創業。從50元起家到現在擁有四家分店、四家加盟店,這條創業路王留長走了21年。初到周口,租房子還可以先住后付錢,房東人很好,王留長在周口擁有了第一個不屬于他的“蝸居”——一個幾平方米的小房間。
攥著被汗浸濕的50元錢,王留長借了房東家的自行車去了水果批發市場,他選擇售賣香蕉。當時一筐香蕉進價32元,他手中的錢只夠買一筐。于是,他進了一筐香蕉,到平原賓館附近售賣。由于他為人誠信,售賣的香蕉質量好、分量足,一筐香蕉很快就賣光了。然后,他回到市場再進一筐去賣。第一天,他往返水果市場四趟;第二天,他往返水果市場五趟。他每次只進一筐貨的舉動引起了水果店主的注意,店主問其原因,王留長嘿嘿一笑說:“那樣來回跑,顯得東西賣得快。”當他手中的錢可以批發兩筐香蕉時,店主問他為啥又換銷售方式了,這次他又嘿嘿一笑,但啥都沒說。一個月后,他才跟店主說了實話:“其實我是沒錢多進貨,才每天多跑幾趟。”店主說如果王留長早說明情況,他肯定會賒上幾筐香蕉讓他先賣著。王留長卻說,好意他心領,但經商他不喜歡賒賬。靠著人勤嘴甜,王留長賣香蕉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800元錢。
一個簡單的夢想
賣香蕉,不是王留長的夢想。他的夢想很簡單,就是簡簡單單做小籠包,實實在在做生汆丸子。拿著1800元錢,王留長踏上了學習做包子的學徒路,周口市區、開封、商丘等地的知名包子鋪他都去過,別人手中的秘方肯定不會給他,他就留意包子餡的顏色、味道,用自己的舌頭分辨配料。為了使包子的味道更加鮮美,他把僅有的生活費都用在購買原料上,房東和鄰居充當了他的試吃員。最終,味道鮮美的小籠包秘方確定下來。20年來,王留長家的小籠包再也沒有改變過味道。
1998年農歷二月二十,王留長的包子鋪開業了。這個包子鋪有一輛三角鐵焊成的食品車,四張斷腿的桌子,12個板凳。當時,還有一個溫婉漂亮的女孩子陪在王留長身邊,名叫“小花”。那天,他們共收入90元錢,其中最大的一單是9元錢。雖然已經過去20年,但是提起那天,王留長記憶深刻。
從那天起,在市區大慶路與七一路交叉口附近,無論酷暑寒冬,總有兩個身影在忙碌著。王留長負責收拾桌面、煮生汆丸子,小花負責包包子、收銀,兩人分工明確、合作無間。勤奮的王留長給自己立了規矩:每天必出攤,出攤必須得有進賬,否則絕不回家。冬天,包子攤桶里的水會結冰,用水的時候要砸開薄冰才能取到水,顧客吃完飯后,餐具凍在桌面上,需要用熱水才能澆開,王留長和小花的手上布滿了裂口;夏天,最考驗他們的是不期而至的暴雨。一次,王留長和小花剛把攤子支好,就下起了傾盆大雨,因地勢稍洼,食品車周圍全是積水。王留長站在不遠處的屋檐下,靜靜地看著雨幕,小花則安安靜靜地陪著他,享受著難得的寧靜。大雨在晚上10時許漸漸停止,王留長和小花趕緊收拾攤位,整理食材。那天晚上生意十分好,足夠賣上一整夜的食材,兩個小時就賣光了。數著營業款,王留長更加堅定了信念——踏踏實實賣包子,簡簡單單做生意。
一份閃光的情懷
2002年的冬天,雪比以往下得都大。王留長的包子攤上來了一位老人,大雪壓塌了包子攤附近的簡易棚,老人被壓在下面。在不遠處煮生汆丸子的王留長心里咯噔一下,趕緊跑過去攙扶老人,只見老人額頭出血,王留長提出要帶老人去附近醫院包扎,老人拿起放在旁邊的紙巾擦了下臉上的血說:“小伙子,不礙事,別害怕。我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就擦破點兒皮,回家抹點兒紫藥水就可以了。我有退休工資,要比你們好過,你們做生意要好好做,用心做。”回憶起老人說的話,王留長眼中閃過一絲晶瑩。最終老人拒絕了王留長的賠償,還主動結清了4.5元的飯錢。此后,老人只要來店里就餐,王留長都會陪著老人聊天。
老人的寬容和大度讓王留長更加懂得了為人要做善事、做好事的道理,也由此開啟了王留長的公益之路。十幾年來,王留長帶領他的團隊多次看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給環衛工人免費送熱水、送涼飲。
“踏踏實實用心做生意”是老人告誡王留長的話,也是這么多年王留長一直堅持的。經過多年不斷奮斗,他的包子鋪越做越大。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