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媽媽”“你好”“蘋果”“跳舞”……六一前夕,記者來到了鄲城縣殘聯聾兒語訓中心,聽孩子們艱難卻又堅強地讀出每一個詞匯,感知聽障兒童從無聲到有聲,從學聲到發聲的幸福快樂童年。
“剛開始孩子聽不到,在醫院治療配戴耳蝸之后,在這里接受康復語訓。這里都是免費的,每天把孩子送來兩次,現在會叫爸爸媽媽,還會說很多詞了……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殘聯領導的關心。”聽障兒童家長徐女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興奮、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俺自己在家里沒有好辦法幫助康復,國家政策好,讓孩子享受免費專業的康復訓練。每學到一個字,每聽到一句話,俺都感動得不得了。”孩子們在樓上接受聽力康復語訓,一群家長在樓下靜靜地等待,徐女士的話打開了大家的話匣,諸位家長的眼神言語間沒有絲毫的悲觀和自棄,反而充滿了感恩,充滿了孩子逐步康復而得來的幸福感。
家長如此開朗,孩子們的世界肯定會更加陽光。記者隨著鄲城縣殘聯理事長楊瑞林和聾兒語訓中心主任邵莉娜來到了二樓聾兒語訓學習班。“我學會說話了”,大愛至簡,教學班里僅此一句標語,墻上是一面鏡子,鏡子上貼滿了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做的彩氣球,旁邊是一架鋼琴,4位語訓老師正在張著大口(說話標準口形)、動作夸張地給孩子上聽力課,老師邊彈琴,邊做手指舞、跳少兒舞,孩子們慢慢聽、慢慢模仿、慢慢張口咿呀跟著唱……
小雨(化名)1歲多時還不會說話,面對大人的喊叫幾乎沒有反應。小雨的爸爸媽媽四處求醫,始終不相信女兒耳聾的事實。事實擺在眼前不得不接受,給女兒在醫院治療配戴耳蝸之后,根據有關部門的推薦,從兩歲開始來到了這個語訓中心。“1年多的語訓,孩子學會說話了、學會和小朋友一起跳舞了、學會唱歌了。”小雨的爸爸媽媽說起孩子的經歷時,滿臉幸福的笑和滿眼激動的熱淚感恩著黨和政府的關懷,感恩著社會的溫暖。
“無聲的孩子心靈是有聲的,他們心靈的聲音通過眼神的窗口傳遞出來,超乎常人地感知社會的愛。張靜、范玉智、于倩、李中麗4位老師超有愛,每一次和孩子對視的時候,就要彎腰打招呼問個好,或者上前抱一抱,每天都要重復數十遍,讓孩子在愛的包圍中成長。”邵莉娜曾身患重癥,在社會的關愛和自身的堅強意志下戰勝病魔之后,懷著感恩社會的心加入公益事業,把愛都投給了社會。邵莉娜便帶著4位老師,把愛播撒到了孩子們身上。“李中麗的孩子也是聽障,在這里語訓康復,現在和正常孩子差不多,她就是感謝黨、感謝殘聯,要幫助更多的聽障兒童,便加入了語訓教師這個隊伍。”邵莉娜說。
在舞蹈室,孩子們跟著老師的樣子跳《兩只老虎》《小蜜蜂》;在單訓室,張靜用手捂著嘴(孩子會看口形)慢慢地說:“圓圓的、甜甜的、紅紅的——蘋果”,孩子聽到了聲音,很快從裝滿水果模型的筐子里挑出了兩個“蘋果”;于倩貼在孩子的耳邊描述著玩具的顏色,孩子就把對應顏色的積木挑出來;范玉智聽到孩子把梨讀成了“姨”,她就用自己的嘴辱貼近孩子的手背上,用力地用“了”的聲音震動著孩子的小手,然后反復張大口重復著“了”,讓孩子看自己舌頭的振動……“雷!”孩子又學了一句,雖然發音不準確,但發出了振動的翹舌音,范玉智微笑著給了一個擁抱……
“如果不懂無聲的世界,你可以不發聲音,只對口形,讓家人猜猜你在說什么。說不定重復幾遍幾十遍也猜不對。是的,我們的工作就是這樣,何況面前的20多個孩子都是2-6歲的娃娃,來之前都沒有說過話、不會說話或者不愿意說話。一個詞說上百遍、上千遍,很正常。”李中麗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子一天天好起來,又教著別人的孩子慢慢好起來,她最有發言權。
“叔叔好!”“獻給你一支舞!”孩子們彎著腰向記者問好,又打著手式表達友好,吐字不清卻字字錐心。在4位老師站在周圍指導下,3個孩子領舞、一群孩子合唱一支《滿天都是小星星》,記者含著淚聽完、看完了。這是記者在六一前夕收獲的最大的禮物。
采訪結束,孩子們站起身用力地搖著小手說“再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記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內心充盈的憐憫之情催落熱淚,腦海里卻浮現著孩子們的天真爛漫和家長們幸福的微笑,這種幸福潮沖開了記者的心結,黨溫暖著社會的幸福感涌上心頭,這種暖烈過夏日的驕陽。
楊瑞林說,從2013年開始,由縣里出資和縣殘聯籌資租賃了這一套民房,購置了相關設施,成立聾兒語訓中心開始運營,每年有20多個孩子來到這里接受免費語訓,至今已有120多名孩子走出了無聲世界。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今后將根據聾兒數量(2-6歲是最佳康復期),適當擴大語訓中心的規模、進一步改善條件,讓更多的孩子生活在更加陽光燦爛的世界中。(周口報業全媒體記者 徐松 文/圖)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