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龍都網訊(周口報業全媒體記者 徐松 文/圖) 端午時節的豫東鄲城,花木葳蕤,“三夏”收官,農忙間歇。488個行政村百萬群眾又把主戰場從田間轉回到村里,“六改一增”“六村共建”如火如荼……
一個個小村逐漸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鄲城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角嘹亮,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奮斗腳步正鏗鏘。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曾經是我國農村許多地方環境治理景象,群眾各掃門前雪的現象普遍,公共區域的陳年垃圾成為制約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瓶頸,不把鄉村人居環境治理好,農民的生活質量很難提高。
“我們嚴格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戰略,深入推進文明村、黨建示范村、平安村、美麗宜居村、衛生村、產業富民示范村‘六村共建’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鄲城扎實推進,全面打造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的有效抓手,全縣上下要進一步提高工作標準、充分發揮黨建核心引領作用,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組織保證。”鄲城縣委書記羅文閣在基層督導調研時提出殷殷寄語。
鄲城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脫貧攻堅為統領,提出建強基層組織、建設美麗鄉村,扶志、扶能、扶業,評孝老愛親戶、評脫貧致富戶、評誠信守法戶、評鄉村清潔戶“兩建三扶四評”重大舉措。建強基層組織,凝聚黨員干部一條心;建設美麗鄉村,凝聚全民共建好氛圍;扶志、扶能、扶業,讓農村勞動力奮斗方向明確;“四評”激發了全縣人民奮斗追求幸福的熱情,提高了群眾爭先創優的積極性,增強了全民共建美好家園的聚合力。
汲水鄉小劉莊村,是我國千千萬萬個農村的縮影。該村1990年就規劃了排房,村莊布局還算整齊,但公共區域的陳年垃圾、家家戶戶的化糞池、沿路兩旁的亂堆亂放、村內坑塘的污水橫流,成為小劉莊村民“視而不見”的“習慣”。
十九大的春風吹遍了鄲城大地,十九大精神在鄲城的具體落實“兩建三扶四評”舉措喚醒了小劉莊村民。縣政府辦駐小劉莊第一書記左欽忠、小劉莊村黨支部書記劉祖學、老黨員劉祖祥……黨員干部帶頭,群眾積極參與,先從陳年垃圾清理開始,一改村莊面貌。左欽忠抬樓板腳板被砸骨折,仍堅守在一線;老黨員劉祖祥是書法愛好者,他義務把村里沿街墻體寫滿了鄉村振興標語;80歲的劉祖棟、81歲的朱玉娥老人還主動參與到門前道路的清潔工作,把自家院子里的花木種到了門前綠化帶……1196名群眾齊動手,小劉莊很快變得干凈了。鄉里的垃圾清運車一天一趟,村里的保潔員不間斷保潔,群眾自覺性越來越高,再加上村內坑塘深挖、蓄水、養魚,道路兩側綠化、美化、亮化,小劉莊實現了完美蝶變。
汲冢鎮邢營行政村賈莊村“六改一增”“六村共建”工作目前正忙得不亦樂乎。“俺村一天一個樣,你看這路邊栽的綠化樹都長起來了,大街小巷全都修了水泥路,自來水就是方便,家家戶戶的水沖廁所建成了,你看,俺村就在鄲淮一級公路邊上,這和城市有啥區別?”村民張永田正邀請幾個鄰居幫自己改廚、改廁,汲冢鎮副鎮長王英、邢營行政村黨支部書記宋明華也在現場幫忙指導,看到記者采訪,張永田滿心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我鄉的袁張橋行政村曾經基層組織軟弱,村容村貌臟亂差,我們通過建強基層組織,由基層黨員和群眾推選一名30多歲的退伍兵任黨支部書記,黨員群眾凝聚力顯著增強,新一屆村委班子一號召,全村群眾總動員,僅僅半年時間,袁張橋村內的垃圾坑變成了魚塘,廢林地變成了嶄新的村級文化活動場所,條條街道、家家戶戶都干凈整潔了,之前的落后村搖身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李樓鄉黨委書記任勝利帶著記者來到了袁張橋行政村,一路走一路當著導游,任勝利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
行走在鄲城大地,一個個鄉村如畫美。汲水鄉的押嶺村、石槽鎮的張寨村、秋渠鄉的李堂村、宜路鎮的岳莊村、東風鄉的尹寨村、錢店鎮的梁吳村、城郊級的屈莊村、胡集鄉的三紅村……一座座房,錯落有致;一戶戶窗,干凈明亮;一條條路,平坦寬闊;一池池水,碧波蕩漾;一片片田,正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