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龍都網訊(周口報業全媒體記者 高洪馳 通訊員 韓華)為切實維護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權益,讓特困人員生命有保障、生存有尊嚴、生活有希望,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確保特困人員與其他人民群眾同步小康,日前,淮陽縣采取五種模式,堅持以家庭托養為主,農村幸福院和敬老院為輔,醫養結合、社會辦養老機構為補充,積極探索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新路子。截至目前,該縣精準認定特困人員6525名,其中:家庭托養5967人;入住敬老院518人;入住農村幸福院13人;社會辦養老機構供養特困人員1人;其他26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實行家庭托養模式。尊重特困人員本人意愿,對具有完全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員實行家庭托養。在雙方自愿的情況下,鄉鎮人民政府將特困人員托管到其親戚、鄰居等家中,其親戚、鄰居作為特困人員的監護人,為其提供日常看護、生活照料、住院陪護等服務,并簽訂協議,與托養人共同生活。特困人員托養到家庭后,縣財政將供養資金撥付給托養人,并為特困人員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助資金150元。特困人員養老保險金由其本人自由支配。
敬老院集中供養模式。2018年,淮陽縣累計投入建設資金600萬元,新建3所鄉鎮敬老院(豆門鄉敬老院已于6月1日竣工并投入使用),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并對現有14所鄉鎮敬老院綜合提升、升級改造,增加供養容量,完善功能設施,提高供養水平,達到一院一策、一院一景、統一標準、供養百人。
農村幸福院供養模式。由鄉鎮統籌,以村室、閑置廠房、閑置農戶為依托,以行政村或行政片為單位建設農村幸福院,鼓勵、支持和扶持單位或個人建設農村幸福院,實現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縣政府視情況給予適當補貼。根據農村幸福院收養特困人員情況,縣財政將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劃撥到農村幸福院賬戶。
醫養結合供養模式。以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閑置學校為依托,由衛生計生部門牽頭,以鄉鎮衛生院為主體,進行資源整合,設立醫養機構。根據醫養機構接收、收養、收治特困人員情況,縣財政將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醫療資金劃撥給醫養機構。
社會化養老模式。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支持供養服務機構建設。鼓勵群眾團體、公益慈善等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每接收1名特困人員,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將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發放到位并監管。同時,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和項目支持力度,落實各項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收費減免等政策,引導、激勵公益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以及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醫療等供養服務機構,為特困人員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服務。
在管理人員配置上,鄉鎮敬老院、農村幸福院配置院長1人,炊事員1人,原則上護理人員與全自理供養人員不低于1:10,與半自理供養人員1:4,與全護理人員1:1.5配置。入住20人以上的,院長月工資不低于2000元;入住10人以上的,院長月工資不低于1800元;炊事員、護理員工資原則上每人每月不低于1400元。
在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管理上,特困人員自愿入住敬老院、農村幸福院的,須由本人或其親屬與鄉鎮人民政府、鄉鎮敬老院(或農村幸福院)簽訂集中供養協議,明確三方權利、責任、義務,以及特困人員財產處置辦法等。入住后,為每名特困人員發放春、夏、秋三季衣服各兩套,冬季棉衣棉被主要由縣、鄉民政府部門提供或由社會捐贈提供。特困人員須接受統一的集中管理。所有人員外出須履行請假手續,登記出院時間、回院時間;半自理、全護理人員外出須有護理人員陪同或其親屬陪同。
在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生活標準上,縣財政為集中供養特困人員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助資金150元、每人每天解決生活費15元,其養老保險金由個人自由支配。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