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鄲城縣抓基層黨建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記者 徐松
國旗飄揚,黨徽閃耀,標準化村室設備齊全;“三有”青年、高學歷人士、退伍軍人注入基層組織——鄲城縣堅持“硬”“軟”兩手抓,筑牢戰斗堡壘,建強基層組織,助力鄉村振興,全縣523個行政村(社區)漸漸強、漸漸美、漸漸富,美麗鄉村正在悄然“生長”。
筑牢戰斗堡壘,基層組織有了家
“我們以脫貧攻堅為統領,以‘兩建三扶四評’為總抓手,對全縣所有行政村的村級活動場所進行重建或整體提升,真正把村級活動場所打造成基層黨組織和群眾共同的家。”鄲城縣委書記羅文閣說。
該縣把建好、管好、用好村級陣地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投資1.1億元對全縣所有村級活動場所進行重建或整體提升,被群眾形象地描述為“寬敞五間房,中間大廳堂(會議室);兩耳圖書室,門前大廣場”。2017年以來,全縣新建的貧困村村級活動場所中,有66個與文化廣場、鄉村舞臺進行一體化建設,并安裝了健身器材,進行了亮化美化,且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在非貧困村新建237個,其中180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貧困村統一配套設施標準整修提升116個。2018年預計新建57個,正如火如荼建設中。這些場所將成為黨員群眾學習政策、交流工作的平臺,參加培訓、掌握技能的課堂,組織活動、豐富生活的舞臺。
記者走訪看到,該縣按照建設標準化、管理制度化、使用規范化對村級活動場所進行建設和規范使用,主房不少于5間,面積不低于114平方米,配套建設了村“兩委”辦公室、黨員活動室等多個功能室,同時制定“八有標準”,即有活動室桌椅、辦公桌椅,有文件資料柜,有規范的制度,有黑板、黨旗,有旗桿、國旗,有公開公示欄,有黨支部、村委會、監委會、脫貧攻堅辦公室門牌及活動室標牌,有電腦、投影儀、投影幕布等遠程教育設施且能正常使用,最大限度發揮其服務群眾的功能,實行一站式辦公、一體化服務,做到“門常開、人常在、事常辦”,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事情有地方說、活動有地方辦、會議有地方開”,切實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號召力。
選好配強“領頭雁”,基層組織強起來
鄲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侯磊介紹:“我們抓住村(社區)‘兩委’換屆機遇,尊重民愿、選賢任能,配強基層組織,充分發揮基層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注重培養和推選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三有’青年進入班子,為基層組織儲備人才、補充新鮮血液、注入活力,激發百萬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
選人有“硬”標準。該縣把“講政治、守規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擔當”作為選人標準,從源頭上選準人選好人,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質優、發展本領高、治理能力強、作風品行正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村(社區)“兩委”班子中。全縣新當選村黨支部書記519人,266人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率20.7%。新一屆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中,高中(中專)學歷的占44%,大專以上學歷的占22.8%;平均年齡48歲,40周歲以下的占25%;致富帶頭人561人占18%,退伍軍人150人占4.8%,外出務工返鄉人員104人占3.3%。干部整體素質明顯提高,班子結構更加優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美麗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育人有“巧”方法。該縣以建設“人人懂政策、個個能辦事”的“全科干部”隊伍為目標,通過遠程教育自己學、縣鄉黨校集中訓、專家教授專題講等方式,同時堅持網絡教學與現場輔導相結合,利用全縣升級改造過的548個遠程教育終端站點、4個紅色網絡教育家園、兩個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學用示范基地、鄲城黨建電視頻道、“鄲城黨員教育”微信公眾號等,與“兩學一做”“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扶貧日”“丹成大講堂”等相結合,使鄉村干部成為“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多面手,更好地在基層一線服務群眾,通過“黨建+服務”,使“紅色引擎”在全縣脫貧攻堅活動中的動力更強,帶動全縣134萬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馬力更大。
用足“繡花功夫”,美麗家園建起來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基層組織強起來、黨建帶動有力量,“兩建三扶四評”“六村共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一系列工作得到了整體均衡推進,干部帶頭、黨員領先、群眾參與,破解陳年垃圾難題,村容村貌靚化、美化,一座座“清潔村”“花園村 ”應運而生,美麗鄉村之花處處綻放。
該縣通過“兩建三扶四評”之“評清潔衛生戶”活動,激勵全縣群眾按照“掃干凈、擺整齊、坑塘清”標準治理庭院衛生,并對優秀家庭進行獎勵,破解了“干部干、群眾看”的難題,評出了村民在講衛生方面的“爭強好勝”,評出了村民生產生活的精氣神,評出了村民之間的凝聚力。
巴集鄉程樓村內點綴著5座小花園,被村民稱作“綠博園”。村內道路兩側種植有很多桂花樹。村東頭有兩處池塘,北塘內荷葉連連,鳥兒不時掠過水面,打破了池塘的寧靜;南塘內鵝鴨三五成群,看到有人經過便發出歡快的叫聲。這是程樓村村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其實,在村中還有兩處廢坑塘,從村東坑塘內挖出的土填到這兩處廢坑塘內,一處改造成了花園、一處建成了村文化廣場。
李樓鄉大宋村回鄉居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通過全民共治,村莊不僅漂亮了,村里還建起了扶貧車間,在南方淘金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就業,一個月能拿3000多元,還不耽誤照顧家。還有些年輕人在鄉村干部的幫助下,通過流轉土地建起了葡萄園,跟隨天豫薯業種上了紅薯,成為新時代農民,他們對未來的生活信心滿滿。
全縣農村“大掃除”清理出的垃圾哪里去了?原來,該縣將農村保潔推向市場,投資3550萬元為全縣19個鄉鎮招標4家國家一級保潔公司;投資2526萬元建設19座鄉鎮垃圾中轉站;購買26000個垃圾桶,購買垃圾運輸車160輛,配備保潔員2360名,保潔員配備超過農村常住人口千分之三的國家標準。“戶定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已經形成。
截至目前,鄲城縣已打造人居環境示范村163個,汲冢鎮邢營村、汲水鄉孟莊村等4個行政村被命名為“國家級綠色村莊”,全縣523個行政村(社區)將實現完美蝶變,垃圾圍村現象一去不返。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