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馬治衛 通訊員李振華
筑牢精神之堤,脫貧方能長久。記者日前走進太康縣張集鎮,頓感新風撲面,改陋習、樹新風、拔窮根,已經凝聚成該鎮干群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正能量。
張集鎮是太康縣有名的“鍋爐之鄉”,全鎮鍋爐企業20多家,其中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達到9家,占全市鍋爐市場半壁江山,全鎮從業人員6000余人。張集鎮以脫貧攻堅為統領,以富民強鎮為目標,創新舉措,務實重干,實現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連續9年在全縣“科學發展觀考評”“四制考評”“綜合考核”中被評為先進鄉鎮。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張集鎮在積極利用鍋爐企業做好產業扶貧的同時,在全鎮大力開展“改陋習、樹新風”活動。鎮黨委書記楊華任活動領導小組組長,鎮長趙坤任常務副組長,著力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認真推行“一約四會”,扎實開展“三榜十星”評選,以解決群眾精神之困。目前,全鎮25個行政村都制定了《村規民約》,建立了“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評選出一批“三榜十星”,全鎮農民文明素養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迅速提升。
在張集鎮背座堂行政村村委大院里,村黨支部書記張明正與村新風協會成員一起商議幫扶計劃。“在農村,常有人感慨與群眾打交道難。我們背座堂村有4個自然村,人口2000多人,村干部推進各項工作都比較‘輕松’!”張明坦言,“改陋習、樹新風”功不可沒。建立“在外工作人員微信群”是背座堂村在“改陋習、樹新風”活動中實施的一個舉措。為弘揚濟困扶危、尊老敬老等傳統美德,村“兩委”在號召本村在外工作人員獻愛心,募集資金用于慰問貧困戶的同時,還對評選出的“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好兒子”等身邊先進典型大張旗鼓表彰。“我雖然年齡大了,但一點也不感到孤單。逢年過節有人來慰問,一遇到困難就有人來幫助。”五保老人張禧奎一臉幸福地說。
張集鎮李莊行政村年過六旬的李宗彬,32年前在炕煙葉時不慎從煙爐上跌落下來造成高位截癱。李宗彬的妻子楊巧蓮從此一個人挑起全家重擔,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耐心、愛心和責任心演繹出濃濃的人間真情。楊巧蓮被評為“好媳婦”后,帶動周邊幾個村形成孝親敬老、夫妻相敬的好風氣。在身邊典型的帶動下,張集鎮“好媳婦”“好婆婆”“好鄉賢”“文明戶”“衛生戶”層出不窮,崇德向善、文明有禮、和睦鄉鄰等淳樸民風悄然形成。老家在張集鎮的馮坤,因做事講誠信被評為“中國好人”。
近年來,張集鎮黨委、鎮政府高度重視鄉風文明建設,成立了鎮、村紅白理事會,繪制新風文化墻,設立好人善舉榜,充分發揮精神文明的引領作用,破除農村陳規陋習。該鎮倡導孝道文化,開展“接父母回家”活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營造“我愛家、我愛村、我愛鎮”的氛圍,有力地促進了鄉風文明大轉變,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同時,該鎮采取多種措施,在貧困戶中開展“脫貧必先攻堅,攻堅必先扶志”活動,把樹新風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改陋習、樹新風”系列活動開展后,貧困戶明白了“勤勞方能脫貧,動腦才能致富”的道理,逐步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
楊華表示,張集鎮將積極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繼續深入開展陋習危害性教育、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感教育、文明健康生活常識教育;精心打造各種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活動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融教育于日常生活;扎實做好“光彩行動接父母回家”工作,讓村里的老人活得越來越幸福;建立健全各種制度,把一些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措施固定下來,推廣成功經驗;把思想教育和嚴格管理結合起來,把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樹立堅持意識、鞏固意識、防患于未然意識,把“改陋習、樹新風”活動長期開展下去。
“變山變水先變人。如今,‘改陋習、樹新風’活動在全鎮已成燎原之勢,文明新風在鄉村悄然落地生根。”楊華說,“張集鎮將進一步健全完善長效機制,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堅持久久為功,一定會走出一條以精神扶貧促進精準脫貧之路。”①2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