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付永奇 通訊員 李汝濤
近年來,練集鎮黨委、政府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之本、富民之基,大力發展以“巧媳婦”工程為主的漁網編織、毛發加工、變蛋加工、麻袋回收、手機回收等扶貧五大支柱產業,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據了解,目前該鎮共帶動群眾就業14000余人,帶貧630人。
建立推進機制,夯實工作責任。該鎮堅持把實施“巧媳婦”工程、推進產業扶貧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來抓,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專門辦公室,制定出臺了《練集鎮產業扶持脫貧實施方案》,實行產業扶貧項目推進清單制,明確一個項目一套方案、一個責任組、一個時間表,倒排工期、明確節點、嚴格落實。同時,破解企業發展瓶頸,在項目規劃、企業用地、道路建設、生產用電等方面開展全程跟蹤服務,保證企業落地生根無阻礙。
統籌安排布局,培育主導產業。該鎮因地制宜,制定產業扶貧發展規劃并付諸于實施,實現了“村村有企業、戶戶有項目”。一是楊莊新型物流園區。該園區由南京設計院設計,占地500畝,集網墜加工、漁網編織、電商、物流于一體,將推動練集鎮漁網產業做大做強,進一步把練集打造成為特色漁網小鎮。目前,已有紅雷漁具、漁陽漁業等多家企業已相繼落戶該園區。二是“一村一品”建設。初步形成以朱集-王寨-耿樓-劉樓為重點的葡萄、草莓、果蔬種植帶,商水和暢農莊種植產業園、農家樂鄉村旅游初具規模。以閆橋、耿樓、練集等村為中心的變蛋加工業,輻射帶動周邊8個村從事生產。以周樓、馬莊為中心的麻袋回收加工業,產銷兩旺,進一步呈現出產業競相發展的良性趕超態勢。三是加快河沿村工業園區升級改造。爭取項目資金,加大環保改造力度,延展漁網加工業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截至目前,全鎮擁有漁網加工專業村9個、規模以上漁網加工廠181家,吸收鎮內從業人員10439人,年產值達10億元,產品不僅占領全國淡水湖泊漁網編織市場,而且出口俄羅斯、烏克蘭以及菲律賓等國家,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從原材料到產品全產業鏈的漁網漁具加工集散地;發展毛發加工企業和加工點45個,僅從事毛發回收人員就達2000人;麻袋加工廠34家,吸納就業933人,年產值3040萬元。舊手機回收、鐵件、門業等行業亦有一定規模,為鎮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
突出產業帶貧,形成疊加效應。該鎮將產業對貧困人口的覆蓋面、聯結度、帶動力作為產業扶貧的核心目標,積極鼓勵、引導企業和合作社積極參與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在財政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該鎮2018年仍拿出40余萬元專項資金,選擇有根基、有活力、扶貧效果好的企業,實施產業獎補,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真正讓企業成為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造血干細胞”,實現產業發展和脫貧致富的雙贏。為進一步激發企業扶貧帶貧和貧困戶脫貧的動力,該鎮每年還開展十大“創業之星”、“扶貧之星”和“脫貧之星”評選表彰活動,增強社會認同度,提升群眾滿意度。在帶貧模式上,該鎮創新推行扶貧產業基地帶貧、本土企業就業帶貧、能人大戶返鄉創業帶貧、來料加工帶貧等七種扶貧帶貧模式,推動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務工,讓貧困群眾不出村就掙錢,在家門口就端穩“飯碗”。同時,以扶貧資金、小額貼息貸款量化入股扶貧企業、合作社,每年返給貧困戶分紅股金,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使每一個貧困家庭都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扶貧項目,讓貧困群眾成為土地流轉領租金、扶貧資金入股分股金、打工掙薪金的“三金”農民。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