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李瑞才 通訊員 唐運華
晨光初照,鳥鳴嘰啾,家在任集鄉馮橋村的李艷麗早晨六點起床,開始了新的一天生活:給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做好早飯,全家人吃過飯,把家務事交待婆婆后,和村里幾個婦女一起,一路說笑著騎電瓶車到距家1公里的鹿邑縣健佳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上班。
在健佳公司車間,正在干印刷的李艷麗說:“我在這里上班4年了,計件工資,每月平均能拿到3000元工資,多時能拿4000元。在這上班離家近,最主要是能顧家,小孩有人看。這里晌午管飯,我喜歡這里。”
艱苦創業,小鄉村誕生大企業
李艷麗工作的鹿邑縣健佳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位于鹿邑縣任集鄉李灣行政村。任集鄉是鹿邑縣最偏僻的鄉鎮,距縣城百里,西臨淮陽縣,南靠鄲城縣。就是在這樣一個偏僻的鄉村,誕生出一個全靠自身力量發展壯大的全國知名企業。公司年產400萬個高檔足球和300萬個玩具球,帶動2000多人就業,年總產值達1億元,創利稅2000余萬元。在全國同行業中,該公司為河南省最大、全國前五名企業。2017年,公司被定為全縣產業扶貧車間。
據公司總經理劉彥宏介紹,他今年43歲,任集鄉均朱村人,14歲下學便去新疆打工,摘過棉花、種過地、搞過建筑、帶過工、當過小販。2005年初,他回鄉創業,剛開始他從事白羽王肉鴿養殖,因缺乏技術、利潤低,開局不順。2005年底,他又只身前往浙江義烏打工。在義烏一家加工訓練用球的工廠里,劉彥宏從做平車、高車、機修等學徒工、普工做起,踏踏實實,不到一年的時間便當上車間生產線主管,而后又不到一年時間成為生產廠長。熟練掌握下料、印刷、上平車、高車、裝膽、裁小嘴修小口、手縫、打包等各個生產環節和流程后,劉彥宏動了返鄉創業的念頭。
“有一次,我從浙江回任集探親,看到老家一個個村頭聚集了很多閑人在打牌、拉呱,當時我就產生這樣一個念頭:如果能把這些農村閑人充分利用起來,一定是一筆可觀的財富。”劉彥宏說。他在浙江義烏從事的足球加工業,恰恰需要大量勞動力。2009年,在家中只有4萬元積蓄的情況下,劉彥宏向親朋好友借款16萬元,開始在任集鄉李灣村建廠。2010年6月,公司正式成立,按照合同訂單生產經營模式,專業生產足球、機粘足球、再生革足球、高檔無縫足球、機縫足球、手縫足球、排球、橄欖球、籃球等體育用品。公司屬于出口創匯型企業,注冊資金2000萬元,廠房面積1.2萬平方米,擁有玩具球類生產線9條,足球生產線10條,包裝機、手縫機、電動縫紉機350臺套。
誠信經營,打開世界體育用品市場
劉彥宏給記者講述這樣一個故事:2018年9月29日,浙江寧波市一家外貿公司來健佳公司考察,檢查了每一道生產工序,看到該公司生產規范,管理科學,僅半個小時就與公司簽下90萬元的訂單,隨后立即打來25%%的定金。
劉彥宏說:“在我們這樣一個偏僻鄉村,憑什么讓客戶與我們簽訂單,說得再好沒有用,只能靠質量。”
長期以來,公司以“誠信經營,質量第一”的經營理念,贏得廣大客戶的信賴。公司生產經理王中平,有著30年的球類生產管理經驗。為與國際接軌,特別是通過歐盟嚴格的質量認證體系,公司有一套與國際質量認證接軌的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確保每個產品達到國際市場要求。通過多年艱苦打拼,公司逐漸打開意大利、阿根廷、墨西哥、智利、俄羅斯等地市場。每年分別為意大利、澳大利亞市場供應各80萬個球,為美國市場供應10多萬個球,是西班牙豪門巴薩羅那足球俱樂部中國唯一授權生產企業,與臺灣“堅柏”、德國Gillette、reima、南美“沃爾瑪”、法國“歐尚”等大型超市長期保持固定合作關系。
生產經理王中平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俄羅斯足球世界杯期間,國內有一家俄羅斯市場經銷商來健佳公司考察,簽訂79萬個球、價值1000萬元的訂單,限期2個月交貨,并專門派質量檢驗員現場檢測。健佳公司嚴格按照質量要求,提前10天完成訂單任務。
龍頭帶動,扶貧車間遍地開花
健佳公司采取“公司+加工點+貧困戶”模式,利用村小學舊址、原村級活動場所和閑置民宅等,建立扶貧車間,吸納貧困群眾就業。例如鹿邑縣健佳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總部,利用原來廢棄的養豬場建成。很多群眾不出村便能在家門口就業,有的甚至全家人都在扶貧車間就業,從而脫貧致富,蓋新房,購家電,供應孩子上大學。
在健佳公司的帶動下,任集鄉及周邊地區陸續建立“村級扶貧就業點”20多個。如位于任集鄉楊堂村的鹿邑縣宏冠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擁有淮陽黃集、鄲城縣李樓2個加工點,工人230名,產品遠銷非洲、南美等國家地區。另外,任集鄉武店、后張、北代、均朱、楊堂、王寨行政村設立6個皮球加工點,辛集鎮辛發居委會、毛莊村、田集村設立皮球加工點3個,唐集鄉唐集街上、賀店村設立皮球加工點2個,生鐵冢街上設立皮球點1個,在試量鎮設立皮球加工點1個,在沈丘縣設立球類加工點4個,務工人員2000多人。其中,貧困人口76人,殘疾人20余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任集鄉扶貧辦主任代志旭說:“我最大的感受是,通過一個個扶貧車間,吸納了很多不能外出的婦女在家門口上班,讓孩子得到母愛,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媳婦有錢了,拿出一部分錢孝敬老人,減少了家庭矛盾,形成家庭關系良性循環。”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