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記者 楊光林 通訊員 夏文飛) 項城市秣陵鎮土屯村兩人因宅基地產生糾紛,多次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鎮村干部多次調解不成,兩人到鎮、市上訪,成為村里的一起信訪積案。12月22日,在鄉賢調解員張曉磊的調解下,二人對問題解決表示滿意,握手言和。
張曉磊是今年8月被鎮里聘為鄉賢調解員的。他自豪地說:“矛盾糾紛在我這兒評評理,一般不出村就能解決。”
在秣陵鎮,像張曉磊這樣的鄉賢調解員有33位,每個村都有1名。他們平時活躍在田間地頭,評判家長里短,維護公序良俗,涵育文明鄉風。
秣陵鎮綜治辦主任衛新華說:“農村有許多矛盾是法律不好解決的。以前有矛盾,村黨支部書記或年長者說教一番,問題就解決了。現在沒人管,打架傷人了才報警,不滿意就上訪。”
“新鄉賢德高望重、垂范一方,是鄉村治理中不可多得的德治資源。”秣陵鎮黨委負責人說,推動鄉村德治,要用好新鄉賢資源。這是遴選鄉賢調解員的初衷。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這像一股春潮,在項城農村涌起一股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力量。
初春,項城第一個鄉賢會在賈嶺鎮白楊樹村成立。從村里走出去的企業家李培明當選會長。他創辦的三利食品公司生產脫水蔬菜,產品全部出口,年創匯6000萬美元。公司帶動周邊5200多戶農民種植辣椒,吸納當地農民就業300多人,安排季節工1000多人,幫助許多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脫了貧。“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企業只有扎根農村,才能帶領農民一起奔小康。”李培明說。
如今,走進白楊樹村,猶如踏進詩意的江南小鎮:寬暢整潔的街道,清澈見底的池塘,熱鬧非凡的文化廣場。這一切變化都源于鄉賢會的作為。該村評選30名新鄉賢,大部分是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他們為村里捐款60多萬元,用于生態宜居鄉村建設。
賈嶺鎮成立鄉賢會,助力鄉村建設;秣陵鎮遴選鄉賢調解員,推動鄉村德治。他們的做法在項城鄉村迅速推廣。截至11月底,項城15個鎮全部成立鄉賢會,413個行政村中已成立鄉賢會300個,評選新鄉賢6300人,募捐資金5000萬元。以企業家、退休人員、道德模范為代表的新鄉賢力量,正在項城農村廣泛形成,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一支生力軍。
前不久,省委政研室調研組在周口調研時認為,項城在鄉村振興中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開創了河南繼承與發揚鄉賢文化的先河。這一有益探索值得研究和借鑒。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