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19-07-04
本報訊(記者 張猛 通訊員 張淮西)入夏以來,西華縣田口鄉大龐、小王、田口等村的不少農家婦女感受到:自從自家的土地流轉后,就到附近的山藥田里打工,每月都能輕輕松松掙上2000多元。提起這樣的變化,村民迪翠玲喜上眉梢地說:“一畝地一年承包款800元,還能到他們那里打零工,一天最少也能掙個60元……”
在田口鄉,像迪翠玲這樣嘗到產業結構調整甜頭的群眾比比皆是。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鄉黨委、鄉政府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以市場為導向,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以“甜口”沙土西瓜、小雜果、豌豆、洋蔥、花生種植為主導,拓寬貧困戶穩定增收渠道,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貧困戶積極參與到花生種植等農業種植合作社中來,為群眾脫貧增收開辟了一條新路子。
張宏超是田口村村民,他因一只胳膊殘疾不能外出打工,只能指望著幾畝田地,是村里出了名的貧困戶。幾年前,在鄉里政策引導下,他嘗試著發展西瓜大棚,如今規模逐年擴大,效益也逐年翻倍,不但自己脫貧,還成了全村的致富領路人。在他的示范帶動下,不少村民靠發展西瓜大棚走上了致富路。
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田口鄉“甜口”沙土西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2000余畝,遠銷北京、上海、廣東、河北、安徽等地,帶動貧困戶180多戶,每戶每年增收1萬余元,讓貧困群眾實實在在嘗到了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甜頭。
“‘甜口’西瓜讓田口群眾過上了甜蜜的好日子,而田口花生則讓群眾心里樂開了花?!辈稍L中,許多花生種植戶樂呵呵地說。
近年來,田口鄉爭取資金2000萬元,連續五年實施“糧經大縣”直補工程,免費為有種植能力的貧困戶提供花生種子。同時與河南省農科院花生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采取統一供種、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供肥、統一管理,切實提高田口鄉花生種植的質量和效益。目前,全鄉成立花生專業種植合作社2個,在17個行政村建立花生秸稈收儲點24個,機械設備60臺。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免費脫打、免費裝袋,直接經濟效益300多萬元,實現收儲企業與貧困戶 “雙贏”。
與此同時,該鄉實行整村推進和示范戶帶動的模式,建立花生標準化生產千畝示范方。今年,全鄉共落實花生種植面積3.3萬余畝,并建成了以田口、大龐、后王等貧困村片區為核心的千畝花生連片種植示范基地,畝均效益1800元左右,225戶貧困戶受益,貧困戶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
田口鄉還在一些產業鏈上進行創新探索。該鄉依托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為貧困戶在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收獲、銷售等環節實施全程托管,既節約生產成本,又增加了貧困戶收入。田口鄉“莊稼人”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托管模式,托管土地近1.5萬畝,幫帶貧困戶206戶,實現每戶年均增收2000元。
同時,該鄉還重點圍繞花生產業,放大扶貧效應,延長產業鏈,以花生秸稈為原料,依托河南牧原、大用福喜等骨干企業,運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預計2019年全鄉生豬年出欄16.5萬頭,雞、鴨、鵝年出欄6.5萬只,帶動160戶貧困家庭穩定增收。
田口鄉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起來的不僅僅是西瓜大棚和花生種植,食用菌種植也成為該鄉的一個農業品牌。全國勞模王學貞被譽為“黑木耳種植大王”,曾帶動周邊縣市成千上萬戶農民走上致富之路。此外,該鄉的小雜果、豌豆、洋蔥種植規模也逐漸發展壯大,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田口鄉黨委書記張建威表示,他們將繼續依托現有產業基礎,進一步壯大產業規模,發展一批叫得響的產業品牌,把產業扶貧效益發揮好,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為田口鄉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①
[責任編輯:李鶴]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