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19-08-27
記者 黃佳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70年披荊斬棘、勵精圖治,三川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日新月異。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再到黨的十九大,三川大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與共和國同頻進步。從最初看病“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雙源CT、核磁共振、高壓氧艙等先進醫療設備;從群眾患病找醫生,到享受簽約家庭醫生上門服務;從看病跑百里,到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三川大地人民健康水平螺旋式上升。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周口醫療衛生事業幾近于“白手起家”。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缺醫少藥”是當時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真實寫照。霍亂、天花、白喉等傳染病肆虐,新生兒死亡率高,醫療設備非常簡陋,醫技水平極其低下,醫療衛生從業人員嚴重短缺,藥品種類數量嚴重不足,人民群眾就醫需求難以保障。據有關資料顯示,1949年6月,周口第一家醫院——淮陽專區公立醫院建立時,僅有70間病房、50張病床,醫務人員30多名,相對于當時全區43.4萬總人口來講,實在是捉襟見肘。在當時極其艱苦的醫療條件下,黨和政府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對各種傳染病的防治,從1949年開始每年實施全民種牛痘到1979年計劃免疫,有效控制了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天花和霍亂已絕跡,麻疹患病率大幅下降,小兒麻痹、傷寒、流腦、乙腦等得到有效控制。
從“沒有像樣的醫療設備”到“擁有各種先進的醫療設備”
據了解,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周口地區人民醫院、周口地區中醫院、周口地區眼科醫院、周口地區結核病防治所、周口地區婦幼保健院、周口地區衛生學校等大型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相繼建立。1972年,周口地區衛生系統下設11所醫學教育機構,承擔區內醫學教育工作,為農村、基層培養衛生人才,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據統計,截至1995年年底,全區各級各類衛生機構496個,有病床12798張,衛生從業人員22256人,法定傳染病發病率比1965年下降99%。改革開放后,全區共獲國家、省、地科研成果34項,發表國家、省、地級論文270余篇,先后有7人被評為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
“上世紀60年代,政府把越來越多的醫療資源聚集在大城市和大醫院,而農村缺醫少藥的情況逐步凸顯出來。為此,國家隨即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了基層。‘赤腳醫生’隨之出現,但那時候整體的醫學水平還是比較低的。”70歲的中醫任世新回憶自己那段“赤腳醫生”的特殊經歷,頗有感慨。
1974年,20多歲的任世新就讀周口地區衛生學校。僅僅學習一年,他就回到村里開始了“半農半醫”的生活。
當年,受條件所限,沒有健全的醫療體系,像他這樣的“赤腳醫生”遍布全市鄉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燃眉之急。
“出診就隨身帶個箱子,能夠使用的醫用器械和藥品很匱乏。那時最常用的就是聽診器和體溫表,針管和針頭用開水沖洗一下算是消毒了,打針就坐在板凳上。”任世新回憶說,當時市里的醫院也沒有像樣的醫療設備,最高級的就是一臺X光機。
說起現在的醫療條件,任世新說:“B超、CT、核磁共振這些,以前連做夢都不敢想。”
上世紀90年代初,周口衛生系統認真貫徹“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中西醫并重,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的衛生工作方針,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衛生服務水平為主導,立足現有基礎,理順關系,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集中精力搞好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使全區衛生事業得到迅速發展。自1991年開始,隨著科技進步和大型先進醫療設備的不斷引進,全區醫療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1990年,周口地區人民醫院首次購買安裝了德國西門子CT機,1995年增至35臺。不僅如此,該院放療中心成立后,配備了國內最先進的鈷60腫瘤治療機,高劑量率腔內治療機、HMD—1型放射治療模擬定位機、光量子血卟啉治療機、電腦腫瘤診斷儀等,填補了全市沒有專業腫瘤防治機構的空白,重癥監護病房的裝備,大大減少了危重病人的死亡率。
周口市中心醫院原副院長、主任醫師王明銀,見證了醫療技術的飛躍。1978年,20多歲的王明銀從河南醫科大學畢業后進入周口地區人民醫院工作。據王明銀回憶,當時醫院僅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感染科幾個科室,X光機、心電圖機已經是醫院最好的醫療設備,注射針都是用高壓鍋消毒。
“改革開放41年來,醫療衛生事業最為突出的成就之一是醫療資源尤其是硬件資源快速增長。”王明銀說,在經濟和科技的支撐下,醫療診斷工具和診療水平方面都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醫院有PET-CT、SPET-CT、核磁共振等大型醫療設備200余臺件,無創影像技術、基因技術、靶向治療、電磁診斷等創新性技術不斷涌現,腎臟移植,心臟、腦血管介入手術均可做,醫院急診靜脈溶栓在全國最高排名第五位……醫生們出國交流學習也成了家常便飯,醫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好勢頭。
不僅如此,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1年來,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迅猛,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在助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保障群眾健康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擁有各級各類中醫醫院44所,各縣(市、區)均有1所縣級中醫醫院,開放床位近5000張。全市71%以上的社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89%的鄉鎮衛生院設有中醫藥綜合服務站,95%以上的鄉鎮衛生院、9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57%的村衛生室可提供中醫藥服務。
在中醫藥人才建設方面,我市深入實施農村衛生人才培養“51111”工程、“三名”工程、“369”人才工程,深入開展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通過開展中醫適宜技術培訓、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西醫學中醫、“名老中醫”評選、師承學習、對口支援等形式,內引外聯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隊伍。
為引進優質醫療資源、提高區域專科診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周口市中醫院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開展技術協作并舉行了技術協作簽約揭牌儀式,與北京心臟聯盟合作,舉行了心臟聯盟周口房顫中心揭牌儀式。在全市中醫醫院開展了卒中中心建設,健全場地、設施、人員、制度,進一步完善卒中急診救治體系,全面完善中醫醫院急診急救功能。
70年來,我市中醫藥行業從無到有取得了矚目的成就,為防病治病、保駕護航人民健康作出巨大貢獻。
從“小病拖、大病扛”到“看病按比例報銷”
“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上世紀90年代 ,這些在農村廣泛流行的俗語,是農民因病返貧的真實寫照。
“以前看個病得看自己兜里有沒有錢,所以很多人都是小病拖、大病扛。自從有了‘新農合’,看病真的沒那么多顧慮了。”商水縣姚集鄉周莊村60多歲的周大爺對此深有體會。去年,周大爺因心肌梗塞住進了醫院,20多天花費4萬多元,但新農合為他報銷了近3萬元。
為周大爺解決后顧之憂的,正是2008年在我市全面推廣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在編織醫保大網的同時,周口市衛健委全面啟動醫療聯合體建設,推動醫療資源下沉,病人雙向轉診,逐步緩解看病難,加快推進分級診療新格局,使得“掛號凌晨兩三點,排隊大半天”“等待兩小時,看病兩分鐘”等就醫秩序混亂、醫療效能低下的問題被逐一化解。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70%的鄉鎮衛生院和8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農村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100%。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常住人口已簽約478.08萬人,重點人群簽約213.13萬人,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簽約70.89萬人。遠程醫療的實施整合了全國、全省各級各類醫院,患者在電腦前或是通過手機就能輕松預約、掛號甚至問診全國知名專家,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
67歲的張阿姨患有高血壓,以前一犯病就要到市區大醫院去看病,折騰大半天才看上病。自從家門口太昊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分級診療后,她覺得“看病不再那么難和貴了”。
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
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明確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公布,更是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衛生和健康工作的新思路,即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十九大報告不僅再次明確了“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大健康觀的核心要義,還進一步提升了大健康觀的地位與意義,即“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
近些年,翻看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不難發現,熱愛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不少網友都熱衷于曬健身照、運動照,很多人把健身看作一項時尚活動。身邊的運動場地和健身設施越來越多,小區或者公園里各種各樣的運動器械,還有遍地開花的健身房;運動項目的選擇也越來越多,除了傳統項目,還有瑜伽、搏擊,以及最具“中國特色”的廣場舞……經濟社會的發展給三川人民的健康及觀念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回看來時路,歷經70年的鍥而不舍,我市醫藥衛生事業獲得了蓬勃發展。隨著我市經濟實力、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健康領域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群眾的健康有了更高質量的保障。
據周口市衛健委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最新數據顯示,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達7637個,其中三級醫療衛生機構3個,二級醫療衛生機構56個,一級醫療衛生機構391個,國家三甲醫院2家,國家二甲醫院7家;各級各類衛生技術人員68695人,床位47028張。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為2.03,每千人口護士數為1.96,每千人口床位數5.42張。醫藥超市、便民診所遍及大街小巷。現如今,“有病只能扛”的無奈一去不復返,無處就醫的苦惱不再有,家門口就能享受專家診療服務,簽約家庭醫生、網約護士甚至提供上門服務。
健康是人的第一幸福。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70年來,我市衛生健康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快速發展為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的健康紅利:群眾看病更快捷、住院更省心,種類齊全、功能完善、結構合理的醫療網絡遍布三川城鄉大地,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70年,是夢想新起點,70年,三川大地依然步履堅定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贏得更多健康砝碼而奮斗不息。
[責任編輯:王松濤]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