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周口客戶端
2019-10-10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李遼 李瑞才 吳繼峰
“全國羊毛衫生產基地”、“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短短幾年時間,轄區羊毛衫紡織企業從1家發展到32家,電腦織機從無到6000多臺,年生產各類羊毛衫5000萬件,年產值達35億元,紡織和化妝刷兩大主導產業出口完成40.1億元……看到這一串跳躍的數字,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和地處豫東平原上的農業大縣鹿邑聯系起來,是什么原因讓該縣創造出這項驕人佳績?9月25日,記者一行走進鹿邑縣邱集鄉夏莊行政村陳樓自然村一個普通的羊毛衫縫盤車間,從工人們忙碌的身影中找到了答案。
拓寬路徑 增強扶貧“造血”功能
王巧是這個縫盤下鄉扶貧車間的負責人,她家就住在曹操封地武平城南3公里的夏莊行政村。每天早上5:30,她就會準時起床,打開工廠大門,清掃院子和車間,為每個工位準備一天的羊絨衫半成品。然后把需要送到各家分散制作的半成品羊絨衫裝到三輪車上,挨村轉送到各家,讓他們在家中完成最后一道縫制工序。
1997年,17歲的王巧便外出到北京、山東的羊絨衫工廠去打工。由于工作肯出力、動腦筋,每到一個工廠,都很受老板重用,最多的時候手里管理著幾十號人。但隨著老人年齡越來越大加上常年生病,兩個孩子在家上學沒人照顧,王巧就結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她憑借自己的縫盤加工手藝,于2018年初回到家鄉來開辦了這個200多平方米的縫盤加工車間,并和縣產業集聚區的溢豐紡織產業園簽定加工協議,由紡織企業免費為她配備了80臺縫盤機,并按照“公司+車間+農戶”模式,她帶領著周邊鄉村近百名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每個熟練工目前每月都可獲得5000元左右的純收益。
因地制宜 激發產業扶貧活力
“把扶貧車間辦到村頭、地頭、庭院,把農村閑散勞動力資源轉化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有效資源,實現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王巧的縫盤車間僅僅是鹿邑縣大力開展“百村千戶萬人”工程、實施紡織企業“千機千戶千人”進村入戶幫扶行動、助力脫貧工程的冰山一角。類似這樣的扶貧車間,密布在全縣各鄉鎮,成為群眾穩定脫貧增收的最有效手段。
統計數字顯示,近年來,隨著落戶紡織企業連年遞增,鹿邑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在各鄉鎮設立扶貧基地(車間)156個,堅持把返鄉創業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大力推廣“農村當工廠、家庭當車間”的“巧媳婦”工程帶貧模式,由鄉鎮配合企業建立羊毛衫縫盤示范點,縫盤機免費供農戶使用3年,在技工培訓、示范點熟工培養、實際加工羊毛衫件數等方面給予相應補貼,按照電腦織機與縫盤用工1:2配比,鹿邑縣6000臺電腦織機可以安排就業12000人,讓貧困群眾在產業鏈條上得到更多收益。目前,僅尾毛加工與紡織兩大主導產業就帶動7.5萬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
真抓實干 激活農村發展動能
據了解,近年來,鹿邑立足自身優勢,圍繞特色做足文章,深挖傳統稟賦,通過認真實施化妝刷小鎮、羊毛衫孵化園、紡織服裝創業園、織造工業園、多走路鞋業小鎮、豐蘭科技創業園等項目,出臺政策強保障、搭建平臺強支撐、優化環境強服務,先后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被商務部命名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被列入全國第三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地區,被評為“全國羊毛衫生產基地”,成為真正的河南最大、北方有一定影響力的羊毛衫生產縣。
“促進帶貧企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提升企業效益,增強企業輻射帶動能力,激活農村經濟,通過開展羊毛衫縫盤下鄉工程,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門路。”鹿邑縣委書記梁建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下一步鹿邑將一方面鞏固近年來返鄉創業成果,一方面依托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集群化”的高質高效發展之路,通過不斷拓寬扶貧路徑,奮力書寫脫貧攻堅的“鹿邑樣本”,為全縣早日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實現經濟發展“加速度”、高質量提供鹿邑智慧、貢獻鹿邑力量。
[責任編輯:袁甜甜]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