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19-11-12
記者 李瑞才
晚秋時節,金黃遍野。走進鹿邑縣域,看到的是一幕幕火熱的發展建設場面,處處散發著務實重干、頑強拼搏的氣息——企業生產車間里,機器飛轉,工人忙碌;重點項目建設工地上,塔吊林立,車來車往;主導產業招商戰場上,干勁十足,捷報頻傳;大氣污染攻堅成效顯著,特色種植全面開花,脫貧攻堅深入推進,一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答卷,在百萬務實重干的鹿邑人民手中緩緩展開。
“道德之鄉”勁吹文明新風
深秋的老子故里,猶如洞悉萬物的老子,成熟而謙遜,古樸而不失華美,典雅而不乏時代氣息。晨光熹微,明道宮前的弘道苑廣場上,書聲瑯瑯。每天早晨在這里都會聽到意味深長的誦讀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道德公益”發起人劉傳保等人在誦讀《道德經》,每天如此,雷打不動。
近年來,鹿邑縣立足“文化立縣”戰略,聚焦文化自信,深入挖掘老子文化,把其作為推動縣域發展的發力點,培育人文道德的源頭活水,造福于民的強有力武器,持續開展老子文化進機關、進農村、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課堂活動,定期舉辦老子文化大講堂、《道德經》誦讀比賽、《道德經》專題講座等系列活動,老子文化的感染力、滲透力和影響力持續增強。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滿足感,得益于全縣對老子文化的大力發展和弘揚,讓老子文化在這片土地枝繁葉茂,日益茁壯,成風化人,明德至善,促進社會和諧,培育淳樸民風。”老子文化研發中心主任周西華介紹道。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為老子故里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建設者,更應該秉持‘以百姓心為心’的施政理念,用老子文化造福于民。”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剛說。
產業興旺帶富一方鄉鄰
該縣把扶貧車間辦到村頭、地頭、庭院,把農村閑散勞動力資源轉化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有效資源,實現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在楊湖口鎮金凱盛家紡扶貧車間里,形狀各異、色彩多樣的蚊帳被工人熟練地縫制出來,隨后通過阿里巴巴、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銷往全國。“線上”“線下”齊發力,該公司年銷售額超6000萬元,帶動周邊村莊200余人就業,幫助20多個貧困戶穩定脫貧。類似這樣的扶貧車間,密布在全縣各鄉鎮,成為群眾穩定脫貧增收的“孵化器”。
在賈灘鎮“巧媳婦”工程基地,務工留守婦女有5000余人,擁有家庭加工作坊300戶,年產值5000多萬元。尾毛加工與紡織兩大主導產業帶動全縣7.5萬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此外,該縣利用本地豐富的小麥秸稈、拉菲草原料,發展民間手工藝草編,形成了以頂尚帽業為龍頭的草編行業,帶動就業3萬多人;實施紡織縫盤“千機千戶千人”幫扶行動,縫盤機免費供農戶使用3年,免費培訓、發放補貼,全縣6000臺電腦織機安排就業12000人,讓貧困群眾在產業鏈條上得到更多收益。
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農民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兒了”,成為群眾的普遍共識。2018年,全縣實現穩定脫貧1900戶3404人;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8元,同比增長10.4%,高于全省1.5個百分點,穩居周口第一方陣。
宜居宜業幸福指數攀升
近年來,鹿邑縣以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為契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造提升城區道路,新增停車位,建設星級公廁,新建污水處理廠,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市面貌和形象明顯提升。同時,該縣以綠蔭、水韻、文化、景美為目標,從公園游園建設、河流綜合治理入手,圍繞城區水系景觀,按照“500米服務半徑”的綠化目標,修建了50座街心游園,將游園與沿河的美化、綠化融為一體,讓周邊的居民出門即見綠、推窗可賞景、散步進游園。鹿邑因此獲得了“國家園林城”“河南省首批森林城市”等殊榮。
變化不止發生在城市,農村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在高集鄉王屯村,路面平坦,房前屋后柳綠花紅,池塘溝渠水流潺潺,街頭巷尾干凈衛生,一幅新農村風貌展現眼前。“城里人到這都說好,都羨慕咱們的農村生活!”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力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王屯村只是該縣大力整治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扎實推進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努力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月月有變化、年年有提升,現已建成326個達標村,農村面貌得到極大改觀,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全面提升。
[責任編輯:金月全]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