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周口客戶端
2020-08-23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見習記者 喬小納
“光伏扶貧”是國務院扶貧辦2015年確定實施的“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即在住房屋頂和農業大棚上鋪設太陽能電池板,“自發自用、多余上網”,農民可以自己使用這些電能,并將多余的電量賣給國家電網。這充分利用了貧困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實現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得益于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康縣老冢鎮劉寨村2018年引入“光伏扶貧”項目,結合村里的廢棄坑塘進行改造,建立起“漁光互補”的扶貧模式。近日,三名出生于2001年,成長于周口市區的上海財經大學大二學生組成實踐小組,來到了劉寨村進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他們深入了解“光伏扶貧”、“漁光互補”項目,走進貧困家庭細致觀察訪問。鄉村的變化,鄉村的振興,給他們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趙錦波:這里修的路能跟上海比
趙錦波是統計學專業,他對劉寨村的整體環境和布局規劃印象深刻。“一個地方的基礎設施能夠反映出來一個地方的總體水平,劉寨的馬路非常工整漂亮,甚至可以和上海的一些小馬路相比。而且劉寨村的管理特別有序,像有村民蓋房子,村里會控制磚頭的堆放量,并指定堆放地點,這樣就有效制止了亂堆亂放現象。”實踐小組考察得知,劉寨村制訂了“胡同長”制度,胡同長承擔一定的環境衛生職責,村里給予相應報酬,有助于激發村民積極性,提高了村民整體素質,使村里的整潔面貌得以長久保持。
提到“胡同長”,趙錦波介紹了他們入戶考察的王奶奶家。王奶奶72歲,家住光伏發電廠北側,原來她家門前的坑塘是個臭水坑,村里的垃圾都倒進這里,每年夏天蚊蠅亂飛,臭氣熏天。現在,王奶奶成為“胡同長”,負責家門前的衛生打掃和魚塘看守,每個月有500元的收入。“我們走在魚塘周圍的小路上,走在廊橋上,干凈整潔,空氣清新怡人,魚塘里不時看到好多大魚游動,如同進了城里的公園。”趙錦波說。
丁藝涵:好的分配模式體現扶貧智慧
丁藝涵是會計學專業,她從“分配模式”的角度來分析劉寨村。“劉寨村 ‘漁光互補’扶貧項目一年的收益高達四十多萬元,如何分配這些收益就成為關注焦點。我們調研發現,除了像王奶奶這樣的‘胡同長’,劉寨村還設置了‘公益崗’,即根據村里公益需求,動員村民參加公益勞動,按照勞動量給予報酬,分配工作時重點向貧困戶傾斜。這些讓村民多勞多得的收益模式即體現扶貧智慧,又保障了分配公平。”
為了深入了解“公益崗”扶貧的效果,實踐小組走進了李永寬家庭。李永寬今年70歲,45歲才找到媳婦,媳婦受刺激患有精神障礙,嫁來后陸續生下5個孩子。李永寬年紀大,干不動重活,又要養孩子,生活負擔想而知。劉寨村按照扶貧政策,給他們全部辦理了低保手續,李永寬家房頂安裝了光伏發電板,預計年收入就有2000至3000元。又就著光伏發電板,因地制宜給李永寬夫妻安排了兩個公益崗位,這樣每人每月又能收入700元。“這樣一個困難的七口之家,最大的孩子今年參加高考,最小的上小學,如果沒有‘光伏扶貧’和劉寨村的‘公益崗’政策,很難想象他們怎么生存下去。現在李永寬的五個孩子全都在上學,劉寨村智慧的扶貧模式和合理的分配方式給這個家庭帶來希望。”丁藝涵說。
高一帆:人性化和組織力帶來扶貧溫暖
高一帆是金融學專業,她對劉寨村的人性化制度和動員組織能力贊嘆不已。“幫扶李永寬和王奶奶都是就近原則,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并且維持一方整潔,集體和個人都受益,體現出人文關懷。而且像李永寬這樣的貧困家庭,除了安排‘公益崗’,村集體還會出一部分錢幫扶他們。另外劉寨村引進了‘借羊還羊’項目,李永寬每年大概養羊十只,年收入可以再增加一、兩萬元。”
為更好了解‘借羊還羊’,實踐小組坐著劉寨的旅游觀光車來到越秀槐山羊養殖基地,聽村支書閆繼昌講述“借羊還羊”扶貧模式。為給貧困戶增加創收途徑,養殖基地借給農戶待產的母羊,農戶待母羊生產后把等重量的母羊還給養殖基地,羊羔自己留下,借母羊免費,留下的羊羔收益歸村民自己。這一扶貧項目直接給每戶村民平均帶來了一年六千以上的收益。“除了動員全村脫貧,劉寨村的‘三園’建設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在過去,劉寨村有很多空閑宅基地與荒廢耕地,造成了資源浪費,針對這一情況,村里商討決定進行除草復耕,把這些廢棄園地變成花園,果園和菜園,重新利用起來。劉寨村‘光伏扶貧’的規模非常大,有299戶接受改造接入光伏,還有村整體環境改善。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可見村里組織動員的成熟度很高,群眾奔小康的勁頭很足,干勁很大。”高一帆說。
劉寨村的旅游業也在發展,“劉寨印象”工程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村里建設了游樂園,在周末吸引了大量游客……體會到村子里的鳥語花香,看到池塘里魚游戲水,沉浸于村子里祥和的氛圍,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中,劉寨村成為我國脫貧攻堅和鄉村發展的典型縮影,三名“00”后大學生親身感受到鄉村振興,他們用暑期調研見證了黨的“精準扶貧”政策。三名大學生表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后會持續關注并記錄劉寨村的發展建設,并動員身邊更多人走進劉寨,走進鄉村,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做新時代的有為青年。
[責任編輯:李欣]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