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周口客戶端
2020-09-20
編者按:迎國慶,適逢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一周年之際。為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大河網派出記者到河南沿黃8市采訪,開展“小城故事”網絡文明傳播活動。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請跟著大河網一起走進“小城”,見證人民幸福生活,探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 賀志泉)1000多年前,在封丘縣陳橋村,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大宋朝的開國皇帝,陳橋村因此聞名遐邇。如今,因為一對叔侄24年接力守護,這里的黃河濕地景色宜人,讓人流連忘返。
陳橋村緊臨黃河,1996年之前,村東頭還是當地居民隨意倒放生活污水的“東大荒”“葦子坑”,在村民劉繼恩和劉東洋叔侄24年的接力保護下,“東大荒”變成鳥類的天堂,讓許多人找回了記憶中的樂園。
9月17日早上6點,封丘縣陳橋村黨支部書記劉繼恩像往常一樣,帶著望遠鏡來到封丘縣陳橋東湖濕地(以下簡稱“東湖濕地”),繞著東湖濕地走了一圈,感覺今天見到的鳥類比昨天似乎又多了些,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小時候,我就經常和小伙伴兒在這里摸魚、掏鳥蛋、玩捉迷藏,那時候藏進蘆葦里,想找到人得費半天功夫。”劉繼恩回憶說,這里是鳥類棲息的天堂,更是童年的樂園。
可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東大荒變成了當地居民倒生活污水的大坑。慢慢地,劉繼恩發現,那片水域面積越來越小,水質越來越渾,鳥兒也越來越少。
為了保護兒時的記憶,劉繼恩把東大荒承包了下來。包了不能打糧的荒地,劉繼恩被當地居民嘲笑為傻。
后來,新鄉來了一個姓徐的專家告訴劉繼恩,“東大荒”其實是濕地,是“地球之腎”,能涵養水源、凈化生態。此外,它還是國家黃河濕地鳥類保護區的一部分,是為珍稀鳥類提供食物的棲息地。
“我一定要守護好我美麗的家鄉!”自此,強烈而執著的信念在劉繼恩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也是從那時起,劉繼恩對濕地越來越著迷,有事沒事總往濕地轉轉,養成了去濕地巡邏的習慣。看到有人捕鳥,劉繼恩都會上前阻止并為他們講解護鳥、保護環境的知識。另外,他購買了許多關于濕地的書刊,并請教專家,進一步了解伴隨他生活多年的濕地。
多年來,在劉繼恩等人的影響下,當地居民保護濕地、保護鳥類的意識逐漸提高。發現有人捕鳥,村民會立刻給劉繼恩打電話;看到有鳥受傷,也會主動把它送到管護站。
“每天早上6點晚上7點,我都會來濕地轉轉,24年了,每天如此,要是哪天不來,就感覺少了點啥。”劉繼恩說,這片濕地就像他的家一樣,這些鳥就像他的孩子,每天看到就感到很親切。
良禽擇樹而棲,隨著環境的變化,東湖濕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類前來越冬、繁衍、生息。與此同時,陳橋鎮也開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劉繼恩被選為陳橋鎮黨委委員,主抓相關工作。
工作變動,分身乏術,保護濕地的具體工作誰去干呢?劉繼恩想起了侄子劉東洋。
劉東洋大學畢業后,在蘇州一家新能源公司擔任市場主管,每個月都有上萬元的收入。
“每次回家,叔叔都帶我到濕地轉,給我講濕地、水鳥、鄉村旅游的事情。”劉東洋說,自己漸漸動心了,愿意回來建設家鄉,保護水鳥,發展鄉村旅游。
5年下來,劉東洋已變成了當地的鳥類專家,哪只是蒼鷺、哪只是黑水雞,只要聽聲便可分辨。現如今,劉東洋已經成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志愿者,也是河南觀鳥會的常任理事。
“濕地保護核心區游客止步、禁止垂釣。”劉東洋說,對這個區域,他們實行封閉式管理:斷路、織網、挖溝。斷路——不讓車靠近核心區;織網——在核心區外圍織上防護網,防止捕獵;挖溝——開挖防護溝,不讓人靠近核心區。
“人退了,鳥才能進嘛。”劉繼恩補充說,遠處的水面上,不時有水鳥掠過。
如今,該濕地園區占地約4600畝,其中蘆葦地面積達1100畝。站在木棧道上放眼望去,白鷺分列兩排站在木樁上悠閑地休憩。一年四季,東湖濕地中的鳥類可達156種,平時每個季節常見的鳥類就有40多種。
在這對叔侄的保護下,東大荒變成了鳥類的天堂,東湖濕地成了黃河邊上的生態明珠。
記者手記
正如歌曲《少年》的歌詞一樣:我還是曾經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24年過去了,改變的只有劉繼恩的年齡和頭發,卻無法改變他保護黃河濕地、守護鳥類的初心。他說,能把自己兒時的樂園找回來,保護好,傳承下去,這輩子活得就值了。可喜的是保護濕地后繼有人,在他的帶領下,不僅他的侄子成了鳥類保護專家,義務巡邏隊隊員也已發展到7人,都是村里的年輕人,保護黃河濕地,他們一茬接著一茬干,黃河岸邊的故事,必將越來越精彩!
[責任編輯:袁甜甜]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