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周口客戶端
2020-09-23
編者按:迎國慶,適逢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一周年之際。為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大河網派出記者到河南沿黃8市采訪,開展“小城故事”網絡文明傳播活動。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請跟著大河網一起走進“小城”,見證人民幸福生活,探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 賀志泉)9月16日,蘭考張莊,載著來焦裕祿精神教育體驗基地學習的學員,村民游國際開車回到家里——一棟白色的二層小樓,推開院門,隨同采訪的大河網記者看到,農家院收拾得干干凈凈,小菜園里的石榴樹上掛滿了石榴,屋內明窗凈幾,地板干干凈凈,茶具茶臺、抽油煙機、淋浴……
▲張莊村
“家里有5間客房,現在都住滿了。”游國際高興地說,“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張莊村像他家這樣的鄉村旅游民宿小院有60多戶,能滿足200多人同時吃住。
張莊是焦裕祿精神的發祥地,處處烙印著焦裕祿的為民情懷,村民們隨口都能講上幾段焦書記的故事。
▲張莊村民游國際
“我從小是聽著焦裕祿治理風沙的故事長大的,父親當過村干部,經常教育我們兄弟幾個要學習繼承焦裕祿精神,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得失。”游國際說,他年輕的時候帶著同村人走南闖北。后來,村里讓他回來建設張莊,經過一番思考,游國際放下城里的生意回到了村里,在村里發展民宿,生意還不錯。張莊村村干部換屆選舉,游國際被村民選舉成了村干部。
“在村里工作,工資不高還特別繁忙,但看著村里的發展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學習焦裕祿精神,感到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義。”游國際說。
▲村民李莎莎正在剪鞋幫
說起村里這幾年的變化,游國際樂得合不攏嘴。他說,張莊村位于九曲黃河十八彎的最后一道彎,風沙大,生存環境差,村民為了生計往外走。現在村里環境越來越好,村里返鄉創業的人越來越多,有的發展規模化養殖,有的繼承祖傳工藝制醋,有的做電商銷售土特產,有的改造自家院落辦起農家樂……越來越多的張莊人選擇了“往家回”。
“比如,村民閆春光辦養雞場,開手工作坊‘春光油坊’,賣小磨香油、賣芝麻鹽、賣芝麻醬,年收入十幾萬元,生活中飄起了濃香。”游國際說,村里為了幫助留守婦女再就業,還辦起了純手工制作布鞋作坊,實現了她們“看得住家,守得住娃,照顧了媽,還能掙錢養家”的愿望。
▲幸福路
如今,走在張莊的幸福路上,張莊紅薯、張莊香油、張莊花生糕、張莊老布鞋、張莊醋……這些往日的“土玩意”,正在成為城鄉市場的“香餑餑”。
“以前,大家都窮,村里十年八年也沒啥變化,現在不一樣了,各家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游國際說,自己家要是沒點兒啥動靜,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聊天了。
曾經黃河岸邊的風沙窩,變成景美糧豐的“金銀鋪”,張莊的巨變不僅吸引了國人來這里學習借鑒,也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此參觀學習,現在的張莊被稱為“夢里張莊”。
“我的名字叫國際,心中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有機會了,咱也到處旅游看看。張莊現在有錢了,說不定哪天,張莊人和張莊的產品就真游向國際了。”游國際說。
記者手記
每次到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采訪,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近年來,在焦裕祿精神鼓舞下,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張莊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已是一個嶄新的“夢里張莊”。
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黃河“銅頭鐵尾豆腐腰”,張莊村所在的“豆腐腰”發生著千年巨變。可以預見,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黃河兩岸,將有更多的張莊蝶變成“夢里張莊”!
蘭考張莊
蘭考張莊,位于九曲黃河最后一個彎上,一個普通又特別的村莊,曾是蘭考縣最大的風口。上世紀60年代,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此治理風沙,讓當地群眾結束了逃荒的歷史。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曾到張莊村考察,叮囑當地干部,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017年3月,蘭考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張莊村也順利脫貧。
[責任編輯:牛勇威]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