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12-28
本報記者 龔金星 畢京津
河南省太康縣高賢鄉養老院內,一出地方戲曲正在上演,表演者是75歲的徐修申和68歲的劉振玉,兩人一拉一唱,配合默契。臺下,幾十名戲迷聽得津津有味,他們都是當地農村特困老人。
“在這里吃得好、住得好,還能經常唱兩嗓子,舒坦!”表演結束后,徐修申笑著說。
太康縣近年來推行“集中供養”“居村聯養”“社會托養”“親情贍養”“鄰里助養”五養模式,探索農村特困人員養老新路徑,近萬名像徐修申一樣的特困老人得到妥善供養。
老有所醫,護理盡心
81歲的齊中楊是太康縣張集鎮馬菜園村人,兩年前來到永興頤養家園療養。如今,老人日常起居能自理,偶爾還會和其他老人在棋牌室休閑娛樂。
2018年,太康縣開始探索五養模式,鼓勵有條件的民營醫院、鄉鎮衛生院建設社會托養中心。依托永興醫院的醫療資源,永興頤養家園托養中心成立了。
“剛開始也有顧慮,不想收、不敢收,害怕干不好。護工沒經驗,老人不習慣,難題不少。”永興頤養家園托養中心負責人彭紅衛介紹,如今托養中心已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管理體系,護工們逐漸得心應手,老人們生活越來越舒心。
如今,太康縣共有27家醫院參與社會托養,其中民營醫院5家、鄉鎮衛生院22家,入住1800多名特困老人。太康縣民政局局長劉永新介紹,借助專業化醫療服務、精細化護理和實時健康監測,老人們看病護理難題得到解決。
目前,太康縣的五養模式管理平臺正在試運行,特困老人的身體狀況、用藥情況、養老模式等信息一目了然。下一步,縣里還將加強管理,對護理人員實行集中培訓、持證上崗。
老有所養,日子舒心
五養模式探索之初,太康縣摸底發現,農村特困老人集中供養率偏低,敬老院設施老舊,對分散供養老人的服務不到位。太康縣決定通過升級改造配套設施,讓特困老人住進來、留得住、生活舒心。目前,太康縣共改造建設19所鄉鎮敬老院,空調、暖氣、食堂、娛樂室成為標配。
69歲的劉鶴旺是獨塘鄉龐莊村人,因腦梗塞引發偏癱。五養模式推行后,包村干部讓劉鶴旺到獨塘鄉敬老院“試吃試住”,劉鶴旺從起初不愿住到現在不想走,“吃的不重樣,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生活好得很!”
在符草樓鎮譚橋村,說起村民譚棟福,村里人都豎起大拇指。2012年,譚棟福看到鄰居譚金超獨自居住,平時饑一頓飽一頓,又不愿入住敬老院,便承擔起照顧譚金超的重任。
為方便照料譚金超,譚棟福把自家房騰出來供老人居住,與自家人同吃。“幾十年的鄰居了,過去他也經常幫助大家。”譚棟福說,“孩子們回來都叫爺爺,現在老人早已融入我們家了。”
太康縣積極推動鄰里助養,通過政府補貼、拓展志愿服務、開發村級公益性崗位等形式,對特困人員開展鄰里照護服務。服務前,明確鄰里的責任義務并簽訂助養協議,村里給予幫扶人每月300元至600元的助養補貼。
“鄰居提供的不僅僅是供養服務,還有難得的鄰里情懷。”遜母口鎮黨委書記方新梅說。
老有所樂,生活開心
在高賢鄉醫療護理型養老院,食堂張貼的大紅“囍”字分外醒目。
原來,2018年,兩位特困老人李澤志和陳玉真同一批入住養老院,平日里李澤志照顧腿腳不便的陳玉真,吃飯、散步,日常相處中產生了感情。去年5月3日,兩位老人在院內100多位“家人”見證下,熱熱鬧鬧舉辦了婚禮。“以后我要照顧好她。”李澤志說。
養老院院長陳國廠告訴記者,在這里結緣的老人已有兩對。養老院還鼓勵有能力的老人種植蔬菜、做手工活,讓他們日常生活更加豐富。
2018年,為配合開展五養模式,遜母口鎮敬老院升級改造。下午5點半,在專設的娛樂區內,一場“挑花籃”表演準時開始。領隊人叫張耀賢,3年前入住,被推選為文體組組長,帶領大家一起組織娛樂活動。
如今,太康縣每個養老院(點)都發揮老人積極性,舉辦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有的還組織集體出游,讓每一位老人安享晚年。
太康縣委書記王國璽介紹,截至目前太康縣農村特困老人有9000多人,采用五養模式供養率近100%。
[責任編輯:王麗]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