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21-05-07
本報訊(記者 韋偉 通訊員 謝辛凌) 4月23日,雨過天晴,記者來到沈丘縣范營、劉莊店、老城等處田野間,只見碧綠的田野里麥浪滾滾,映入眼簾的是“田成方、渠成網、溝相連、路相通,旱能澆、澇能排,品質好、產量高”高標準農田。
一直以來,沈丘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近年來,該縣農業農村部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指導下,狠抓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不斷在糧食優質優品、高產高效、安全保障等方面下足力氣,有力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良性發展,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沈丘貢獻。
當天,在范營鄉盧洼村的小麥高產示范基地,偌大一塊抽穗揚花期的麥田,一片墨綠,長勢喜人。靜靜地橫臥在地頭電線桿上方的機電配套設備,顯得格外耀眼。
“小麥長得好,主要得益于農田水利設施建得好。”在地頭查看小麥長勢的該村種糧大戶盧前行向記者得意地炫耀。
今年40來歲的盧前行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承包的300多畝土地全部在萬畝示范田內。
“過去,這里地勢低洼,溝渠不通,農田少井,因而雨天怕水,旱季盼水。前年,縣里把這里規劃成了萬畝高標準農田后,健全了農業基礎設施,澇能排、旱能澆,全部使用了機電配套刷卡‘智能化’。現在,這里是全縣有名的高產田,產量和之前相比差不多翻番了!”盧前行說,這都是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給俺“新農人”帶來的大實惠。
接下來,老盧還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以前,澆1畝地租工費、成本費六七十元,一天最多澆地5畝。現在澆一畝地不到10元的電費,這300多畝地,光澆地,一年能節省不少錢!"說這話時,盧前行笑意滿滿。
“就拿小麥產量來說,前年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當年建成,當年見效。曾連續兩年各示范方小麥單產都在600公斤以上。老城鎮許莊行政村許忠強的麥田,畝產達到了 700公斤。”隨同采訪的沈丘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技師韓成祥說。
“糧食穩產高產,‘良田’是核心。全鄉實施的高標準萬畝示范田項目涉及盧洼、阮洼、陳新莊等7個行政村,規模面積達11000畝,全年夏種小麥,秋種玉米,畝均共計產量超過1000公斤,成為名副其實的噸糧田。”該鄉黨委書記孫偉向記者介紹。
大片規則的田地、寬闊筆直的機耕道、伸向遠方的清一色硬化溝渠……明媚的春光下,記者坐車走進劉莊店鎮孫營村大棚蔬菜種植扶貧基地,40多名穿著統一紅色圍裙的“鐵桿女工”們,分散在30多個大棚里聊起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使用后所帶來經濟效益的話題,正在大棚指揮工人忙活的基地負責人崔中州娓娓道來。“這個大棚生態蔬菜種植基地有360余畝,是市級產業扶貧基地。基地內現有7眼配套機電井。大棚里有滴灌設備,需要施肥澆水時,俺只要打開智能電源開關,就能自動滴灌,中間不需要人進棚忙活,更不需要人盯著,大大節省了勞動力。”
“水肥一體化智能技術是將施肥和滴灌相結合的一項新技術,具有節水、節肥、省工等特點。一般可節水30%~60%,節肥30%~50%。”該基地“藍領”技術員一旁插話說。據了解,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能降低大棚濕度,減輕病蟲害發生,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保證了蔬菜質量的安全。
近兩年來,該縣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考核、統一建檔登記上圖入庫“五統一”標準,并在項目區實施“田網、路網、渠網“三網配套”,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三化”聯動,實現農田抗旱能力、排灌能力、農機作業能力、耕地生產能力“四力”提升的目標。
截至目前,該縣已投資2.058億元,建成13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其中新修道路91.93公里,硬化溝渠3.23公里,機電井“連體”配套1210眼,農橋686座,地埋線313.3公里,地埋管335.6公里,種植綠化樹木1.5萬棵。
據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58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638.4萬公斤, 受益群眾達17萬人。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穩糧食增長,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發揮了積極作用。①5
[責任編輯:牛勇威]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