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2021-05-17
■新華社記者 王琳琳 徐鵬航
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我們在為偉大祖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感到驕傲的同時,更要向堅持自立自強,為我國航天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后,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難掩激動情緒,忍不住哭了——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多少中國航天人揮灑淚水和汗水,歷經無數磨難,才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如今的成就!
火星距離地球最遠時有4億公里,最近時大約5500萬公里,即使最近時,也是到月球距離的一百多倍。遙遠的距離增加了探測難度。歷史上,人類共發射過40余個火星探測器,但成功率不到50%。我國探火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早在2011年,我國首臺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就同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一道搭乘俄羅斯運載火箭升空。遺憾的是,俄羅斯探測器的主發動機未能按計劃實施點火,最終沒能飛抵火星。失敗的經歷催生了中國走自主創新之路的決心。
“生死9分鐘”是火星著陸的難點之一。地球與火星單線聯系的通信時延約20分鐘,但整個著陸過程9分鐘就基本結束,這意味著探測器必須在毫無地球指令的情況下孤軍奮戰,并確保每個動作萬無一失。“生死9分鐘”既是對航天技術實力的全面檢驗,更是對一國科技基礎扎實與否的集中檢閱。
從2020年7月天問一號搭乘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到如今探測器順利著陸,來之不易的成功背后是中國航天人不畏艱辛、不問功名,勇于挑戰、頑強拼搏的精神。他們以不懈奮斗樹立起世界行星探測先進行列的“中國坐標”,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寫下生動注腳。
如今,中國距離“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繞著巡”的人類壯舉又更近了一步。愿中國航天事業和精神持續迸發,以科技引領成長,以創新點亮星河,為探索宇宙奧秘、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
[責任編輯:王笑含]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