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2021-05-17
孫權與諸葛亮 蕭玉田/繪
孫權與呂蒙 嚴紹唐/繪
《孫權勸學》的故事多年前就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全文算上標點符號只有152字: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這段話選自《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六》(漢紀五十八),是司馬光的手筆,雖說短小精悍,但感覺意猶未盡,似乎孫權對呂蒙說的話并沒有把道理講透。
裴松之在注釋《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時,引用了《江表傳》的記載,將這個故事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并當涂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后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并作國士,不亦休乎!”
這個版本的《孫權勸學》篇幅約是《資治通鑒》中的三倍,讀起來令人更受啟發。相比《資治通鑒》,可以看出孫權不僅勸呂蒙學習,同時還勸了蔣欽(《三國志》別有傳),此外這個版本多了至少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現身說法。孫權向呂蒙、蔣欽介紹了自己的讀書歷程,分兩個階段:小時候讀了《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沒有讀過《易經》;執掌東吳權力以來,擠時間讀了《史記》《漢書》《東觀漢記》以及各種兵書。一來表明自己并非不學無術,不是單靠血統繼承父兄基業,二來表明,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了。《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用了一段吳國都尉趙咨評價孫權的話:“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馀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可以作為孫權好學的一個佐證,說明孫權并不是自吹。
第二,精神鼓勵。孫權鼓勵呂蒙、蔣欽,說“你們二人,天資聰敏,很有悟性,學必有得,為什么不讀書呢?”孫權贊揚呂、蔣“意性朗悟”,給予他們信心,這會激發二人的讀書興趣,鼓舞他們的讀書熱情。
第三,指明路徑。針對呂蒙不讀書的借口:“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孫權給他開出了具體的書目,相當于“最低限度必讀書目”:《孫子兵法》《六韜》《左傳》《國語》及《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側重于兵法和歷史,書不多,但切合統兵的現實需要,能現學現用。并要求“急讀”,也就是先讀這些書,立刻開始讀這些書。
第四,樹立標桿。為了讓呂蒙、蔣欽進一步明確讀書的重要性,孫權又舉出了三個大人物來,一是圣人孔子,他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都用來冥思苦想,沒什么用,不如學習對自己有幫助。”(《論語·衛靈公篇》)二是光武帝劉秀軍務繁忙,日理萬機,但還能做到手不釋卷。三是曹操也說他自己老而好學,活到老學到老。意思是劉秀和曹操都帶兵打仗,而且統帥的人馬比你們更多,都能擠時間讀書,你們為什么就不能勤奮一點呢?我們的勁敵曹操對東吳眈眈虎視,但也對讀書念念不忘,他老了都在堅持學習,我們東吳的將領這么年輕為何反而對自己要求如此低呢?最可怕的是對手比我們聰明,而且比我們更努力啊。
第五,余音回響。《資治通鑒》只記載了魯肅對呂蒙的評價,而《江表傳》這個版本則更為豐富,不是只寫了魯肅的感受。先是寫了呂蒙讀書的勁頭,是“篤志不倦”,也就是專心致志、孜孜不倦。然后寫了呂蒙讀書的范圍,“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很多讀書人都做不到他那樣廣泛閱讀。最后寫了孫權的贊嘆,孫權知道呂蒙、蔣欽開始讀書后,常常贊嘆:“像呂蒙、蔣欽這樣,年紀不小了還在追求進步,一般人是比不上的。二人本來已經富貴榮華,但能改變舊習,發憤讀書,深愛典籍,輕財尚義,可稱楷模,都是‘國士’。真是可喜啊!”這說明孫權勸導呂蒙、蔣欽讀書后,一直在關注二人的學習,而且孫權對呂蒙、蔣欽的學習成果是非常滿意的,這與開頭的勸學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這個更加全面的《孫權勸學》版本里其實有兩個讀書榜樣,即孫權和呂蒙。如果能將這個版本選入語文課本,或許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終身讀書的習慣更有好處。(甘正氣)
[責任編輯:張魯莎]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