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2021-05-18
無論是四類表現形式還是三大風險提示,顯然是有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梳理、提煉的,具有很強的總結性和針對性。不僅提示各地有關部門有效防范養老領域的非法集資,更是提醒廣大老年人及其家人認清非法集資活動存在的陷阱,從而避免上當受騙造成雙重損失。同時,為了使這些涉老的風險提示能直達老年人群,要重視傳達的精準性與可及性。
銀保監會網站消息,全國老齡辦、公安部、民政部、中國銀保監會17日聯合發布關于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稱,近期,一些機構和企業打著“養老服務”“健康養老”等名義,以“高利息、高回報”為誘餌實施非法集資活動吸收老年人資金,給老年人造成嚴重財產損失和精神傷害,存在重大風險隱患。
這不是國家部門第一次就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發出風險提示。2018年8月20日,民政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養老服務領域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提高老年人防范非法集資能力”。2019年12月3日,國家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以養老服務名義非法集資、欺詐銷售“保健品”的風險提示》指出,請廣大老年人和家屬提高警惕,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自覺遠離非法集資和傳銷,防止利益受損。如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另外,多地也發布相關風險提示。
應該說,這些風險提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更多老年人遭遇財產損失和精神傷害,但相關風險提示發布后,仍有一些機構和企業繼續對老年人實施非法集資,仍有不少老年人繼續成為受害者。所以,上述四部門再次發布風險提示,內容包括四類表現形式(涵蓋“養老服務”“養老項目”“老年產品”“以房養老”),以及提示“高額利息無法兌現”“資金安全無法保障”“養老需求無法滿足”。
無論是四類表現形式還是三大風險提示,顯然是有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梳理、提煉的,具有很強的總結性和針對性。不僅提示各地有關部門有效防范養老領域的非法集資,更是提醒廣大老年人及其家人認清非法集資活動存在的陷阱,從而避免上當受騙造成雙重損失。
不過,這些涉老的風險提示能否直達老年人群,能否入心、入腦,還需要觀察。從之前相關風險提示的效果來看,部分老年人并未看到風險提示,或者對相關風險提示不夠重視,所以仍然參與非法集資。同時,由于不少老年人仍缺少風險意識,一些機構和企業繼續實施非法集資活動。由此而言,風險提示要重視精準性與可及性。
所謂精準性,即風險提示的對象要力求精準。雖然說很多家庭都有老年人,公眾都有必要了解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的風險,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或儲蓄,財務是自由的,參與非法集資時子女們往往不知情,自然也無法勸阻。所以,這種風險提示的對象要突出重點,即要對老年人群實施精準的風險提示。
如何才能做到精準?筆者以為,應該根據老年人群的特點,量身定制風險提示方式、提示渠道,使這種風險提示在老年群體中實現可及性。換言之,把官方嚴肅的風險提示轉化成老年人喜聞樂見、易于理解的語言或圖像,并直達老年群體,使風險提示產生真正的效果——讓老年人集體對非法集資用腳投票,讓非法集資實施者希望落空。
想做到精準性、實現可及性,各地相關部門需根據此次發布的四類表現形式和三大風險提示,結合轄區老年人群的具體特點,采取更細致、更靈活、更有針對性的知識普及措施,最好能把正反面典型案例作為這種風險知識普及的生動“教材”。養老領域非法集資活躍的地區,有必要把普及風險提示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考核。
另外,相關執法部門、金融機構等,也要真正了解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內容,自覺加入防范老年人上當受騙的大軍。這方面,可以借鑒打擊電信詐騙的某些經驗。比如,凡是對外匯款數額較大的老年人,銀行工作人員應該與其充分溝通了解真相,配合警方打擊涉老非法集資活動。對涉老非法集資的實施者要依法嚴懲。(本報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凡留威]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