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2021-05-21
近期,我國多地暴發強對流天氣,引發廣泛關注。目前,我國正在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以下簡稱“全國普查”),力爭到2022年底完成普查任務。
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沒有止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對我國這樣一個自然災害影響嚴重的國家來說,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更是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長期以來,對自然災害風險底數認識不足,制約了我國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的發展。通過全國普查,摸清自然災害風險底數,把握自然災害風險規律,能夠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為開展應急處置、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撐。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泵鎸﹄y以預測和控制的自然災害,尤其要堅持源頭防治,把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此次全國普查遵循“調查-評估-區劃”的基本體系展開工作,立足于全要素分析的基礎,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把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減災統一起來,目的就是為了準確掌握致災因子、歷史災害、承災體、減災能力等要素,全面評估風險隱患,運用規律最大限度減少災害的不利影響。作為一項先導性工作,全國普查將助推我國全面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科學部署風險監測預警、制定與管理應急預案、系統開展區域發展布局和功能區劃。
眾所周知,防災減災救災作為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全社會力量、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因此,要堅持系統防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著力提高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與以往針對單一災種開展的各種專項調查不同,此次全國普查在區域多災種綜合風險評估基礎上展開綜合防治區劃,有機融合致災部門數據和承災體部門數據,突出強調了全要素分析、全方位評估、全鏈條普查。這將是打破部門壁壘、踐行綜合減災的一個新起點。通過全國普查,我國將構建自然災害風險防治的技術支撐體系,建立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評估指標體系,形成分區域、分類型的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
創新是提升國家防災減災能力的關鍵。實現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離不開改革創新。這不僅體現在技術創新上,還體現在理念和制度創新上。此次全國普查涉及災害種類多、任務綜合性強,綜合運用了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本身就是對科技應用和制度創新的一次全新實踐。面向未來,高科技將有望大大提升國家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我們須乘勢而上,加快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推動新技術、新裝備、新服務在災害防治領域的發展。
“十四五”是筑牢安全發展基礎的關鍵時期,而今年是這一關鍵時期的關鍵之年。全國上下要以開展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契機,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提升跨區域跨部門協同運作的效能,把“防”與“救”的責任鏈條緊密銜接起來,嚴守風險防范、監測預警、應急響應、救援安置、恢復重建等各個關口,為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打下堅實的基礎。(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責任編輯:凡留威]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