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業,是學生需要完成的一項任務;設計高質量的作業,也是老師、學校開展科學評價,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課題——
孩子需要的,是能激發興趣的作業
假期,自然少不了作業。
對學校而言,作業折射了學校與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專業能力,是學校教育的名片;對學生而言,作業影響著學生的學業負擔、時間管理能力、學業成績等方面。
是一摞一摞的習題冊抄抄寫寫,還是伴隨著有創意的作業讓假期生活增趣?作業的質與量日益引起社會關注。關注作業背后,是人們的追問:學生需要什么樣的作業?高質量的作業如何設計?學習如何更有趣?作業與身心發展、身心健康、學業成績、能力培養、個性發展又有怎樣的關聯?
1.如何看待作業:提分?育人?
“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不是讓學生沒有負擔,減輕不必要的負擔,該付出的還得付出。”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日前在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教育文摘周報社承辦的首屆全國教育科普論壇表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是學情診斷的重要手段,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礎。
作業時間,是一個反映作業數量與作業質量的綜合指標,也是被社會高度關注的作業敏感指標。在今天,作業是與減負連在一起的——本應是休息、鍛煉的校外時間卻被無休止的作業積壓得沒有多少空間。
“作業與教學、評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教學共同促進學生發展。作業本質上也是全面育人的過程。”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認為。
不久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了作業是學校教育范疇,繼續嚴格控制作業時間,理性對待作業類型創新,大力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等要求,為未來高質量學校作業體系的建構與實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各地相繼建立中小學生作業總量控制和作業檢查制度,加強作業統籌管理,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科學布置作業,保證學生充足的睡眠時間。
“傳統作業與非傳統作業的有機結合,保持合適的比例與結構。”王月芬指出,不能全部否定傳統的基礎性作業的重要價值,比如必要的記憶背誦、運算等,這些作業依然有它們重要的價值。跨學科、綜合實踐類、長周期、合作類等非傳統作業類型,也有其獨特的價值。但是,無論采用哪種作業類型,都要警惕形式主義,不能‘換湯不換藥’。無論哪種作業類型,都要堅持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根本目的。”
“中小學生的作業,不可避免要受到考試,特別是中考和高考的影響。要改變當下大量刷題、重復訓練以提高熟練程度的不良傾向,必須從考試命題上下功夫,為作業設計、作業布置樹立正確導向。”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教授王殿軍直言,事實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發現,死記硬背、“題型+套路+大量重復練習”的模式不靈了,作業設計和作業布置不進行相應的改革,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做無用功。
2.寫作業:好心情?壞心情?
回憶起小時候做作業的情形,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說:“從來不覺得負擔重,還要自己去找作業來做。”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歲月靜好;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嗷嗷喊叫。”一段時間,作業成為孩子、父母眼中“惡魔”般的存在。
面對作業,如此截然不同的反應,何故?
“情緒是動機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可以激發、指向和維持人的行為,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中國教科院德育與心理特教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張沖解釋,動機理論可被廣泛用于課堂教學中,通過精心設計來吸引學生興趣,激發好奇心;同時,充分考慮學習者自身的因素,滿足學生個體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成功、掌控成功,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并且,注意及時反饋與適當獎勵,讓學生滿意。
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張沖引用一位心理學家的話進行評價,學習不是將無助的個體綁在椅子上進行灌輸,真正的學習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斷的好奇心驅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聽到、看到、讀到一切有意義的東西。
“關于孩子需要什么樣的作業,我認為最好是孩子熱愛的作業,而不是我們認為他們需要什么作業。”袁亞湘表示,對學生而言,這也是一個挑戰自我的過程。當然,作業也需要接一些地氣,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讓孩子感到學習是有用的,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業早已不是簡單機械地刷題、訓練。“作業真不能隨隨便便布置,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能夠理解,能夠感受到他有意思。高質量的作業一定是符合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高質量的作業一定是形式多樣的。”王殿軍說。
在清華附中,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學生。“他給同學設計了好多作業題——他能力太強,沒作業可做,就給大家設計題目,做完了再給大家講。學生永遠是要超越老師,這也才是真正的好學生。”王殿軍認為。
3.設計作業,創新?刷題?
作業設計與實施是學校和教師的本職工作。現實中,一些老師習慣“拿來主義”,將某某名校的課外輔導材料當作作業布置給學生。時間久了,教師也就逐漸喪失了自主設計作業的能力。
“作業設計質量的高低,直接與作業效果相關。如果說做作業是學生的責任,那么設計高質量的作業則是教師的義務與責任。”王月芬認為,推進高質量學校作業體系的建構與實施,是實現因材施教、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應該成為未來教育內涵發展的必然方向。
實踐中,不少學校鼓勵教師探索布置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設計探究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及跨學科綜合性作業,比如:小課題研究、藝術賞析、體育鍛煉、職業體驗、創意制作等。更是將知識嵌入生活情境或學科探索情境,探索跨學科綜合性作業,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研究員、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加仙提出,作業的設計應符合腦與認知發展和加工的規律。例如,人腦中的識別網絡、策略網絡與情緒網絡是學生完成所有作業都會啟動的三個通用的神經網絡,這三個神經網絡的加工效率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
“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遵循三條原則:根據大腦識別網絡的加工規律,教師可以提供多種作業的呈現方式,以符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根據學生情緒網絡的加工規律,可以設計多種作業的形式,供學生選擇,以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根據學生策略網絡的加工規律,可以讓學生采用多種途徑來完成作業,以發揮其創造性。”周加仙說,除了人腦中的這三個通用的神經網絡,教師還需要了解語數外音體美等不同學科學習時人腦的加工規律與機制。人腦中的這三個通用神經網絡可以與我國的課程標準聯結起來,例如,識別網絡關注作業內容;策略網絡重視作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網絡、動機網絡強調對待作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確定明確的作業目標,并與學生交流作業的目標,這樣才能達到作業的目的。
“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作為提高作業質量的突破口。”王殿軍深有感觸,教師布置作業,看似是一項常規而簡單的工作,實則是充滿創造性的活動。教師只有吃透課標和教材,深刻認識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程教學改革理念,以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為出發點,才能設計出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作業,通過布置少而精的作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設計作業、編題命題的能力,是體現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作業,不應該成為壓迫孩子的“手段”。“作業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本身,否則就淪為技術性的作業,應該讓孩子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鍛煉思維、發展智慧、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和道德。”王月芬認為。
(本報記者 靳曉燕)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