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財政局貫徹落實“三標”“六增”工作實施方案
一、以“兩個專項”推動“三標”活動有實效
(一)開展“對標管理”專項活動。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從全局層面出發,對標廈門市財政局學習提升投融資服務項目建設能力水平,對標三門峽市財政局學習國企改革和投融資平臺建設先進經驗,對標漯河市財政局進一步提升政府采購營商環境,對標焦作市財政局提升財政改革管理水平。各科室結合實際,分別選擇1-2項重點工作,明確學習內容,樹立學習“標桿”,深入開展調研,建立對標臺賬,確保達到預期目標。
(二)開展“規范提升”專項活動。常規工作務求扎實。實施財政“五化”提升建設,在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信息化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財政管理能力和水平。重點工作力爭突破。錨定“五項重點”,實現“五個突破”:錨定收支目標,對標市委“三季度拉平、四季度拉升、全年趕上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工作要求,確保全面達標,力爭位次突破;錨定向上爭取工作,實現爭取上級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上的突破;錨定債務化解工作,實現市本級債務率的突破;錨定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實現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突破;錨定國資國企監管工作,實現國資監管方式和市屬國有企業規模效益上的突破。底線工作守好守牢。堅決守牢財政風險底線,扎實做好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化解和財政“三保”工作。
二、以“三個專班”確保“六增”行動見落實
及時分解落實責任,研究謀劃保障措施,推行“項目化實施+專班化推進”方式,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貫徹落實。
(一)依托項目建設工作專班,支持以項目建設增勢、以數字建設增能。樹立“項目為王、大抓項目”的理念,深入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搶抓政策機遇,創新投入方式,為安鋼、益海嘉里、富士康等市委、市政府“三個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做好服務保障。全力支持周口國家農高區創建工作,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機制,統籌整合部門支農資金支持農高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推動相關資金向農高區聚集。支持周口職教園區建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落實公辦職業院校生均撥款制度,安排職業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打造周口職業教育品牌。支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積極籌措資金推動智慧醫療健康大數據平臺建設,構建“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支持臨港經濟發展。綜合運用財政資金政策體系,支持推進“公鐵水空”周口多式聯運樞紐建設,加快推進沙潁河航運升級改造工程,支持完善周口港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數字經濟發展。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并積極落實數字產業扶持政策,加大資金獎補力度,支持加快發展5G、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網絡安全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為我市加快新經濟布局提供堅實保障。
(二)成立城鄉建設工作專班,支持以城鄉建設增美、以守好底線增固。支持中心城區起高峰。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為抓手,支持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推進城鎮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調整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加大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落實過渡期內“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守好“三農”基礎。全力支持災后重建。盡全力爭取籌措災后重建資金,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開辟“綠色通道”,建立資金使用情況日報告、日通報制度,確保資金及時撥付到位,盡快發揮效益。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堅持底線思維,把牢屬地責任,既解決老問題,又立好新規矩,確保圓滿完成年度政府債務化解任務,堅決避免市本級債務率進入紅色區域風險。
(三)依托營商環境工作專班,推動以環境建設增優、以改革開放增力。提升政府采購營商環境。深入開展政府采購營商環境提升專項行動,嚴格政府采購預算約束,全面提升政府采購效率,實現政府采購重點指標爭先進位,為全市營商環境提升做出財政部門積極貢獻。持續深化財稅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能增能減、有保有壓、能上能下”預算安排機制,強化項目支出預算投資評審,不斷提高財政資金資源配置效率和效果。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全面落實“四個掛鉤”機制,強化評價結果應用,真正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認真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推進市屬國有企業集中統一監管。以推動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轉型為抓手,盤活做大國有資產,打造信用評級AAA級、資產規模千億級龍頭企業,更好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推行一個項目、一個領導、一個專班、一抓到底的“四個一”機制,堅持領導帶頭,以上率下,層層壓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
(二)強化能力作風。把提高財政隊伍的能力素質作為開展“兩個專項”、落實“三標”活動的基礎性工作,提升工作效能,提高服務標準,完善一次性告知、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等制度,施行微笑服務、延時服務等工作機制。
(三)加強督導檢查。將“兩個專項”“三個專班”確定的重點事項納入財政重點工作督查內容,把活動開展和重點工作落實情況作為兌現獎懲的標準,作為評優評先、年度考核、干部選拔的重要依據。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