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全球紅利不容惡意涂黑
新華社記者 傅云威
中國迎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周年之際,國際上少數造謠污蔑之詞聒噪不已。此前就有美國媒體稱,中國入世給美國部分地區和某些產業的工人帶來持久性損害,“這些傷害現在仍未恢復”云云。此類聒噪,貽笑大方。
一面長期享受中國入世紅利,一面責難中國占了便宜,美方某些智庫和政客“得了便宜賣乖”的嘴臉令人作嘔。美國少數人惡意涂黑中國入世紅利做法用心險惡,手法與他們在其他領域抹黑中國如出一轍。
與美國某些人鼓吹的“逆差外因論”“美國吃虧論”等荒唐論調相反,國際主流經濟學界認為,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產業外移以及失業問題源于美國消費過度、投資不足的結構性矛盾,與中國入世并無必然聯系。
“全球化時代,即便中國不入世,美國也不可能逆轉產業外移趨勢,不可能改變美國與上百個國家存在貿易逆差的事實,”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郭生祥說,“這是美國企業的自主選擇,是自由貿易和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
正如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所言,美國公司跟中國做生意,并非是受脅迫,而是出于商業訴求,“將美國公司描繪成中國壓力的受害者非常奇怪”。
強迫不成生意。WTO框架下,國際商業合作基于平等互利、合作共贏。中國入世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眾多西方國家,絕對不是像有的人鼓噪的那樣“吃了虧”,反而是受益匪淺。
僅以美國為例,在雙邊貿易層面,過去20年,高性價比的中國商品和服務,帶給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巨大實惠,幫助美國經濟緩解通脹壓力。牛津研究院估計,美國自中國進口低價商品在2015年幫助美國降低消費物價水平1%至1.5%。美國運輸、批發和零售行業得益于中美貿易,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同樣獲利頗豐。此外,中國需求還直接造福美國就業市場。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8年10年間,美國對華出口支撐了超過110萬個美國就業崗位。
直接投資方面,中國入世以來,大量美國公司加速在華布局,為股東賺取豐厚利潤;同時,更多中國企業赴美投資興業,為美國創造大量就業。僅2017年,美資企業在華年銷售收入就達7000億美元,利潤超過500億美元;97%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在中國市場盈利。美國中國總商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成員企業在美投資超過1230億美元,在美直接雇用約22萬名員工,間接支持美國各地超過100萬個就業崗位。
資本市場上,受益于中國經濟強勁增長和中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中國資產成為美國投資者追逐的目標,中國資本為美企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紐約時報》網站不久前刊登文章說,一些華爾街知名投資機構認為,中國的投資前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樂觀”。文章援引美國晨星公司的數據說,截至2021年8月底,以中國為主要投資目的地的美國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所持凈資產總額較一年前增長130億美元,至430億美元,同比增幅達43%。
在財政領域,中國長期持有巨額美債,中國從對美貿易中賺取的順差,實際上又源源不斷回流到美國,幫助壓低美融資成本,緩解其財政困境,利好美國經濟在危機后復蘇反彈。這一點,白宮應該非常清楚。
不容否認,美國從中國入世這場盛宴中,賺得了一大塊蛋糕。如果美國某些特定群體,最終未能分得足夠實惠,甚至境遇今不如昔,也應歸咎于美國國內再分配之失,與中方無涉。
客觀而言,中國入世也有不小代價:在滿足美國市場需求過程中,中國某些地區付出過較高環境成本;一些弱質行業和企業不敵美國同行競爭,被迫轉型乃至歇業……對此,中方沒有諉過于人,而是銳意推動改革,壯士斷腕促轉型。依照美方的邏輯,中國豈不要把這些賬,都算到美國頭上?
自己生了病,偏要人吃藥。美國這個老毛病,必須改一改。
對美國而言,當務之急是檢討自身內政外交之失、貧富懸殊之弊、社會撕裂之禍,拿出管用的改革舉措,而不是諉過于人,搞零和博弈。
(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