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還原一段歷史 “復活”一群英雄(一)——記“紅色記憶”研究傳承者唐貴知
周口日報·周道客戶端記者 王錦春 王吉城 姬慧洋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春天是真的來了!一踏入扶溝,便感覺到這座城市充滿了時代氣息。鄉間草木蔥蘢,生機盎然;城內街道整潔,高樓林立。然而,誰會想到,1938年,這里是多災多難的黃泛區腹地;1948年,這里仍處于炮火硝煙之中;扶溝全境解放前夕,這里進行了一場悲壯而慘烈的小何莊戰斗……
有戰斗就有犧牲,有戰斗就有英雄。70多年過去了,提起那場悲壯而慘烈的戰斗,扶溝人都會憶起戰斗中那些英雄及英雄背后的許多故事……
2022年2月25日,春和景明,惠風和暢,周口報業傳媒集團《周口紅色記憶》采訪組一行驅車來到扶溝縣這片熱土,追尋英雄閃光的足跡。
戰歌“復活”英雄
黃泛區腹地扶溝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才輩出、英雄輩出。在這里,最能觸及人們心靈深處紅色記憶的,除了吉鴻昌烈士,還有姜鴻起烈士。這兩位烈士,是扶溝縣人民永遠的驕傲。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首愛國詩是民族英雄、著名抗日將領吉鴻昌留給后人最深沉的記憶。吉鴻昌將軍,早已聞名天下。而人們了解姜鴻起烈士,是從了解小何莊戰斗開始的。小何莊戰斗是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扶溝縣的一場極其有名的戰斗。1948年6月5日凌晨,時任城關區委書記、政治委員的姜鴻起剿匪后,率區中隊一部50余人借宿于扶溝縣城附近的小何莊,被國民黨太康縣保安團300余人包圍。姜鴻起率領戰士們頑強抵抗、奮勇突圍。終因敵眾我寡,姜鴻起等19人壯烈犧牲。
對于戰斗詳情,幾十年來,當地群眾大都是口頭相傳,沒能形成系統準確的文字,以致造成對這場戰斗的記述缺乏完整性,出現失實現象,廣大群眾殷切期望有人能對這場戰斗進行詳盡調查。
唐貴知挺身而出。2003年秋至2005年冬,從扶溝縣文聯主席崗位上退休的唐貴知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克服各種困難,自費對小何莊戰斗進行深入細致了解。憑著對讀者和后人負責的態度,他的文稿經反復核實修改,最后定名為《小何莊壯烈戰歌》,2011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2月25日一大早,記者一行如約來到扶溝縣唐貴知“古色古香”的家中。客廳墻上貼滿他和家人各個時期的照片。
出生于1937年的唐貴知,如今已到耄耋之年,但他思路敏捷,對采寫《小何莊壯烈戰歌》一書的過程歷歷在目。正是通過這本書,在小何莊戰斗中寧死不屈、壯烈犧牲的姜鴻起等英雄群體形象清晰而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復活”在人們心中。
一曲戰歌訴說英雄傳奇,一段故事傳承英雄精神。《小何莊壯烈戰歌》的出版,激發起人們對姜鴻起烈士的無限敬仰之情。之后,在姜鴻起后人及其家鄉群眾的努力下,才有了為英雄修筑紀念碑、建設紀念館的設想并付諸實施…… ②7
自小崇敬英雄
往事充滿血淚和辛酸,不堪回首。
說起自己的經歷,唐貴知首先提起他的家鄉——位于黃泛區重災區的柴崗鄉唐莊村。黃泛區,并不是一個行政區,而是指黃河水泛濫成災的區域。1938年6月,蔣介石下令炸開花園口黃河, 洶涌的黃河水淹沒豫皖蘇三省5000多個村莊,造成1200多萬人受災,近90萬人喪生,造成歷史上人為的一次大災難。
扶溝縣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當時,唐莊村除了深受黃水之禍,隨著生態環境破壞,這里孳生了許多害蟲,尤以蝗蟲為多,危害最大,莊稼產量因此年年減少。
黃水下去后,貽害無窮。在唐貴知記憶中,1942年夏,家鄉發生嚴重蝗災。他家院子里的杏樹,不僅葉子被吃光,連較細的樹條也被“一掃光”。整個村莊的群眾實在沒有可吃的了,有時就吃青青的麥苗。麥苗吃光了,餓極了的唐貴知就和小孩子去地里拾大雁糞吃。再后來,陸陸續續就有人被餓死,一開始主要是老年人和嬰幼兒,后來就連年輕力壯的青年人也體力不支,慢慢倒下。
唐貴知的家史,就是一部血淚史。至今,提起這些往事他仍然十分悲傷:“我們村較小,那時大約300多口人,竟餓死60多口,有的全家人全被餓死。吃不到食物,只有靠喝清水維持生命。我三爺去井里打水時,無力把水罐拔出井口,瓦罐摔進井底,再也沒有撈出來;三爺癱倒井沿,再也沒有站起來……其實,那時我三爺也是年輕人啊!”
更讓人傷心的是,唐貴知原先是弟兄三個,他6歲時,二弟4歲,三弟不到一歲。唐貴知年齡稍大些,對饑餓抵抗力強。爹媽弄點吃的,會先嚼嚼喂他三弟,沒想到“顧此失彼”,他二弟卻被活活餓死。作為父母該是多么無奈!可是,那時是真的沒有食物啊!
蒼天有眼,唐貴知總算保住了性命,沒有被餓死。悲慘的記憶中,他從小就對扒黃河造成黃河泛濫、禍害群眾的歷史罪人恨之入骨。黃泛區,更像是中國大地上流血的傷疤。
隨著年齡增長,唐貴知漸漸了解了共產黨和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真正懂得了共產黨才是人民真正的“保護神”,共產黨的軍隊才能讓自己“得解放”。正因為小時候悲慘的遭遇,唐貴知對共產黨充滿了感恩。
小何莊戰斗與唐貴知有著特殊的緣分。他說:“我家離小何莊十多里地。1948年發生小何莊戰斗時,我11歲。6月5日清早,我和群眾都聽到了激烈的槍炮聲。當時,周圍全是低矮的草庵,既無大樹也無高房。我們一群小孩子,都跑到村后的高崗上向槍響處觀望,看見了似霧的硝煙。后來聽大人說,打仗的地點是小何莊,聽說死了很多人……”這是唐貴知最早知道的有關小何莊戰斗的情節。
1950年,唐貴知到縣城的小學上學時,經常聽到老師講述小何莊戰斗的情景。1952年,他在扶溝一中上學時,班主任更是帶著感情講述了小何莊戰斗。
這些戰斗情節,勾起唐貴知對烈士的崇敬之情。從小,唐貴知就有了樸素的愿望,想把戰斗故事記錄下來,讓大家認識英雄、了解英雄,激勵更多人。
調查不辭勞苦
說英雄,寫英雄,是唐貴知繞不開的話題。多年后,他家遷到縣城附近,蓋的房子恰巧就在小何莊東頭、下崗村西頭,就是當年小何莊戰斗打得最激烈的地方。到這里定居后,他跟這里的群眾成了左鄰右舍。兩村的中老年人經常回憶、談及當年戰斗的情景。同時,他也聽到許多關于參加戰斗人員的一些傳奇故事。
重要的是,講述戰斗故事的人大多是親身經歷者、親眼看到者、親自參與者。唐貴知在和這些人談及小何莊戰斗時,他們都是隨意講述,沒有任何修飾,沒有別人強加觀點,是最原始、最真實的史料。當時,唐貴知也很想記錄下來,但覺得關于小何莊戰斗已有不少史料記述,且過去幾十年了,所以,每次只當聽眾而沒有作筆錄。
1997年,唐貴知退休后,在翻閱《扶溝縣志》《扶溝縣黨史資料》《扶溝縣文史資料》和其他史志書報時,才發現關于小何莊戰斗的記述,各種書籍都不完整且很不一致,甚至同一書中的不同地方記述的也不一致。
“看了這些史料,我忽然感到此前的作者對小何莊戰斗可能缺乏深入調查了解,于是我就想親自把真相弄清。特別是當我看到一些有志于宣傳革命傳統精神的熱心人以及離退休老干部的先進事跡后,更是深受感動……”唐貴知決心向那些研究“紅色記憶”的熱心人學習,寫出一本比較符合實際的有關小何莊戰斗的史料。
唐貴知當時是縣政協委員、縣政協常委及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當他把調查小何莊戰斗的想法向縣政協匯報后,受到大家的贊同。有了信心和決心,他立即投入到準備工作之中,希望還原歷史、復活英雄。從2003年秋開始,他自愿自費踏上了調查小何莊戰斗的艱苦歷程。
為了調查材料的真實性、原始性、權威性、形象性,唐貴知自費購買了采訪專用錄音機和照相機,準備對被采訪對象現場錄音、拍照。然而,采訪中,他遇到了許多預先沒有想到的困難和問題。原因是時間相隔太久遠,當年參加戰斗人員、參與掩護救助人員及知情人不少已經作古。另外,一些健在者散居全國各地,且交通不便。
于是,采訪對象住得近的,他就步行前往;采訪對象住得稍遠如是本縣鄉鎮的,他就騎自行車上門拜訪;采訪對象住得再遠些如是外縣的,就搭汽車往返;采訪對象住得更遠些如出了本省的,親自上門采訪困難,就通過書信和撥打長途電話聯系。為此,他到太康、扶溝兩縣十多個鄉鎮50多個村莊,先后采訪300多人次,錄制28盤原始錄音帶,拍攝300多張照片。通過遠遠近近的實地采訪,唐貴知的思想和靈魂得到升華和凈化,烈士的英勇事跡一次次深深感動、感染了他。
退而不休、心甘情愿調查烈士的事跡,有時候并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2004年夏季的一天,唐貴知從外地調查回城時,遇見熟人在樹蔭下悠閑地領著小孫子玩耍。熟人看到唐貴知汗水濕透了衣服,問他干什么去了。當唐貴知說明情況后,熟人甚是不解,意思是自己在樹蔭下乘涼還嫌熱呢,你唐貴知卻自費去干這事,騎著自行車滿世界跑得一身灰一身汗,圖的啥啊?能得到啥好處嗎?
自己“沒事找事”,能得到啥好處呢?唐貴知動情地說:“那時,我越調查感覺越有勁,盡管年齡不小了,但騎車下鄉從來不覺得累。我覺得,現在的生活實在太幸福了。但是,作為過來人,我有責任和義務告訴大家,現在的幸福生活離不了無數烈士的付出啊!”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基本理清了小何莊戰斗的來龍去脈和詳細的情節。經過認真工作,書稿于2005年冬季完成,后經征求各方意見,再修改,《小何莊壯烈戰歌》終于在2011年9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小何莊壯烈戰歌》揭開了塵封的戰斗往事,拉近了大家與紅色故事的距離。悲壯的戰斗場景,像湮沒在塵埃中的畫卷被重新鋪展在和煦陽光下,給人們以強烈震撼,姜鴻起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小何莊壯烈戰歌》將流傳于民間的一場慘烈悲壯的戰斗,變成了可以傳播久遠的紅色記憶。這是一本學習、研究扶溝縣黨史、軍史、革命史的教科書。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小何莊戰斗過去幾十年了,但姜鴻起等烈士為革命事業奮不顧身、獻出寶貴生命的精神永遠銘刻在扶溝縣人民心中。②5
烈士精神永存
隨著學習、研究的深入,人們對姜鴻起的人生經歷、思想精神了解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姜鴻起,扶溝縣韭園鎮太康營村人,1920年生,曾是我軍名將彭雪楓的部下,1938年入黨,同年被彭雪楓推薦到延安中國抗日軍政大學深造學習。1939年畢業后,分配至新四軍四師創辦的《拂曉報》任一版記者、編輯,集校對、刻版、印刷、發行于一身。他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方針政策,采寫編發了大量軍事新聞、評論,用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喚醒群眾、武裝群眾。
在彭雪楓領導下,姜鴻起在《拂曉報》工作6年,很快成為出色的辦報骨干。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是該報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他曾說,一支筆勝過2000支毛瑟槍,《拂曉報》為黨的一支鐵軍,其威力賽過千軍萬馬。毛澤東等領導同志還分別為《拂曉報》題詞。時至今日,《拂曉報》仍然是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機關報。
《拂曉報史話》等記載,工作中,彭雪楓對姜鴻起十分器重,曾數次夸贊姜鴻起。這在一張照片中得到印證,這張照片是彭雪楓1940年秋天視察《拂曉報》時,與報社全體人員唯一的合影。照片中,彭雪楓和報社領導、工作人員共14人。年僅20歲的姜鴻起雙手插進褲兜,緊挨著站在彭雪楓右側,其站位排序明顯超出“常規”。可以看出,彭雪楓對姜鴻起這位年輕人十分厚愛。因為沒有這種厚愛,他們倆是不會“并肩”站在一起的。
在《拂曉報》工作6年后,姜鴻起又被派到地方鍛煉。1945年,任豫皖蘇三地委秘書,1946至1948年被派到扶(溝)太(康)西(華)城關區任書記、政治委員,分別兼任中共黃泛區特工委指導員、白潭區和呂潭區及扶溝城關區委書記,與國民黨殘余勢力進行堅決斗爭。
正如唐貴知所說,28歲,如花一樣的年齡,姜鴻起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他熱愛的土地上,定格在新中國的黎明前夕。
歷史沉淀,不挖掘就會塵封;歲月塵封,不尋覓就會湮滅。《小何莊壯烈戰歌》出版后,引起強烈反響。2013年,姜鴻起烈士的侄子——在北京工作的姜一平回鄉祭掃時,迫不及待地拜訪了唐貴知。展卷《小何莊壯烈戰歌》,第一次看到伯父姜鴻起的事跡,姜一平熱淚盈眶。姜一平認為,伯父姜鴻起是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獻身,他不僅是姜家的驕傲,更是扶溝人民的驕傲、中華民族的驕傲。姜一平要為伯父建設一座紀念館,激勵后人繼承先烈遺志,奮發有為,開拓進取……
建設紀念館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姜鴻起同村宗親姜新生為建館工作做了大量艱苦而細致的考證。他們跑遍大江南北,到有關部隊、檔案館查閱翻拍數百份文字資料、文物圖片。對烈士生前戰友、領導,凡是能到訪的,一定前往。姜新生、姜一平還專程來到韭園鎮見到當時的鎮領導賈紅杰、謝清泉以及村委會負責同志,商量建館一事。賈紅杰等同志對此非常重視,還專程一同前往實地考察、論證選址。
后經多方努力,姜鴻起烈士紀念館于2014年10月開工建設。唐貴知為奠基發表了激情昂揚的致辭,鏟起了第一鍬土,紀念館于2015年9月3日順利建成。
只要對得起烈士,苦點累點不算啥。即使在身體有恙的情況下,唐貴知仍然堅持到工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紀念館建成后收集到了包括烈士生前照片、編印的報紙、使用過的油印機、刻字用的蠟版等大量寶貴文物。2017年6月21日上午,姜鴻起烈士紀念館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
儀式上,烈士親屬代表姜一平介紹了建館歷程。唐貴知和姜新生分別介紹了烈士事跡。同時,姜新生編著的《嘔心拂曉 浴血中原》一書舉行了首發儀式。
從創作《小何莊壯烈戰歌》到姜鴻起烈士紀念館開館,并打造成地標性建筑……一個紅色歷程終于畫上圓滿的句號。善似甘霖由己灑,心如砝碼任人稱。
辭別唐貴知,記者一行來到扶溝縣烈士陵園。陵園內的小何莊戰斗殉難烈士紀念碑文詳細記載了小何莊戰斗經過,還有19位烈士英名:姜鴻起、李厚淳、王其昌、王習之、路衡興、齊立齋、馬慶元、姜興、董復生、董貫、姜膽、項文生、董金明、宋改生、董萬毛、蘇金榮、姜振喜、何洪海、鄭某某。
當記者一行驅車前往姜鴻起烈士紀念館時,原野上,春天的氣息如此強烈。占地13畝的紀念館外,有彭雪楓的兒子彭小楓上將特意為姜鴻起烈士題詞“嘔心拂曉,浴血中原”大型碑刻。紀念館大門前,一面面紅旗獵獵作響。大門兩旁,墻上鮮紅底色標牌分別寫有“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大字。展廳內,各種圖文資料、革命文物、將軍題詞,讓人肅然起敬……
在紀念館廣場中央,姜鴻起漢白玉雕像就是這個形象—— 一身戎裝,雙手插在褲兜里,目光炯炯,看著遠方,下面“姜鴻起烈士”幾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
如今,姜鴻起烈士紀念館是中國關工委全國少先隊重點課題、周口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扶溝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兵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
沒有五尺男兒血,何來神州遍地紅?微風吹來,一面面獵獵作響的紅旗映紅了半邊天。革命先烈雖然不在了,但他們的赤子之心、愛國之情,歷久彌新,萬古長存。
采訪札記:
姜鴻起為了黨的解放事業血染扶溝大地,用生命吹響了勝利的戰歌。他的生命是短暫的,但精神是偉大的。他用拋頭顱、灑熱血的不屈精神,證明了革命者信仰的力量。如今,昔日黃泛區已是魚米之鄉,人們在烈士血染的土地上,又吹響了鄉村振興的戰歌。戰歌嘹亮,催人奮進。烈士不死,豐碑永存。
《小何莊壯烈戰歌》是向每一個不屈靈魂的致敬,是對每一位血性烈士的緬懷,是一本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唐貴知作為從縣文聯主席位置上退下來的老同志,并沒有停下創作的腳步。生命不息,創作不止。他滿腔熱血,深入采訪,創作出激勵心靈、充滿主旋律的紅色史料作品《小何莊壯烈戰歌》,彰顯一位文藝工作者為英雄立傳、為英雄樹碑的社會責任感、歷史責任心。唐貴知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刻內涵。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