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橋船閘:周貨出海進入長江的最后一道“咽喉”
策劃 顧玉杰 王健
記者 張勁松 王吉城 鄭偉元/文 房杰/圖
大江滾滾兮,毓秀揚州。揚州,處處是景。
9月27日上午,周口航運出海大型異地采訪活動采訪組B組來到位于揚州市長江北岸的施橋船閘。一進入船閘附近,花紅柳綠,青草依依。遠遠就看見一艘艘船只滿載貨物等待過閘。
“施橋南北水湯湯,擊楫而來舟萬航”。從京杭大運河下行的船舶,過了施橋船閘,面對的就是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施橋船閘位于京杭大運河和長江交匯處,是兩條水上黃金線的重要“咽喉”,也是來自周口的船舶經京杭大運河進入長江的最后一道閘門。在航運方面,施橋船閘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和蘇北航務管理處揚州航務中心、施橋船閘管理所相關負責同志舉行的座談會上,揚州航務中心副主任蔣赟向大家介紹了施橋船閘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施橋一號船閘1961年建成投入運行,二號船閘1988年建成通航,三號船閘2011年投入運行。 船閘在增多,仍日夜繁忙……”
2021年,京杭大運河揚州段船舶通過量達到4.2億噸、貨物通過量達到3.1億噸,相當于5條京滬高速(江蘇段)、10條京滬鐵路(江蘇段)的運量。施橋船閘是蘇北運河入江的最后一道船閘,也是揚州水上的“南大門”。近5年來,船舶通過量連續5年超3億噸,持續創造了全國內河船閘年通過量新高。
“航運是最綠色的運輸方式,能耗低、用地少、污染小。水路運輸成本只有鐵路的1/6、公路的1/28。因此,航運發展往往能給經濟注入強勁動力。”蔣赟說。
古老的運河生動地演繹著“活力運河” “魅力運河”“智慧運河”的傳奇故事。
在蔣赟等人的陪同下,記者一行先后參觀了這里的三座船閘。
“過去,大運河航道主要是北煤南運。隨著物流業發展,運河航道一方面是南沙北運,將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建筑材料運往北方;另一方面是運輸鋼材、機械設備等各種大宗貨物。”揚州船務中心運調安全部主任朱存章介紹,如今,施橋船閘通勤量在提升,相應配套軟硬件智能化也在不斷提升。
在總調度室記者看到,航閘智能運行系統通過計算機自動運算,根據每條船的尺寸來合理安排船舶過閘,有效提高船閘運行自動化水平,提升了船舶過閘效率。
“大運河,錦鯉行”。施橋船閘在實施綠色護航便民行動、船民驛站提質行動中,不斷增強船民獲得感。記者在和一名來自上游方向船民的交談中了解到,大家共同的心聲是,智能化的船閘管理使廣大船民感受到了通航的方便、快捷,更感受到了船閘工作人員的熱情服務,讓船民在一路航程中“錦鯉伴行”。
離開施橋船閘,記者一行下行6.5公里,來到京杭大運河和長江交匯口,一艘艘船舶從施橋船閘方向趕來,奔向長江,駛向更遠航程。對面,也有船舶從長江駛入京杭大運河,劈波斬浪,逆流而上。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千百年來,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貨暢其流,施橋船閘也在發揮出日益巨大的效益。②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