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養老“幸福圈”——文昌街道探索社區養老新路徑見聞
周口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艷華 李哲 姬慧洋 實習生 魏欣 文/圖
核心提示
從餐飲到就醫,從護理到保健,從日間照料到適老化改造,老年群體對養老服務有著旺盛的需求。近年來,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文昌街道持續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采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四位一體”模式,以更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智慧化的服務,助推養老服務轉型升級,為有需求的老年群體提供優質的多元服務,積極構建轄區居民家門口的養老“幸福圈”。12月13日,記者走訪該街道萬莊社區、建業社區,實地感受家門口的社區養老生活。
小食堂飄出“幸福味”
走進萬莊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室內布置整潔,桌椅擺放整齊、志愿者服務熱情周到,與其說這里是食堂,不如說它更像是老人自家的客廳。肉末茄子、西藍花山藥炒木耳、菠菜素丸子、白米飯、蒸紅薯、雞蛋湯、柚子……一餐10元,兼顧營養和口味,還有免費的湯,好吃又不貴,讓居住在該社區的老年人幸福感倍增。“我們食堂由專人負責,采取標準化運營管理模式,餐品遵循低油低鹽低糖的標準,注意膳食營養均衡,確保老人吃得健康、吃得放心。”該養老服務中心運營企業負責人李海群說。
“我昨天說想吃肉沫茄子,今天就供應了。真好,這日子太幸福了!”11時30分,前來就餐的劉阿姨驚喜地發現當天的配餐里出現了自己最愛吃的肉沫茄子,開心極了。“我們老了,很多事情做起來力不從心。這個養老服務中心提供的配餐服務非常好,菜品豐富多樣,好吃又營養,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的大難題。”劉阿姨說。
“‘小飯碗’里滿滿地裝著‘大民生’,如何幫助轄區老年人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是我們一直在探索解答的課題。”萬莊社區支部書記張輝說,今年以來,該社區按照街道要求,積極探索社區養老新模式,全力打造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深化“為老”服務,重點聚焦老年群體需求,在觀瀾國際小區內進行適老化改造,將老年助餐服務作為補齊民生短板的突破口,為“銀發族”提供“舌尖上”的幸福,“暖胃”又“暖心”。
微改造托起“大民生”
老年人腿腳不便,常面臨地面濕滑易摔倒、起身困難、洗澡不方便等問題,如何讓老人在家安享晚年?家庭養老適老化改造服務,為老年人打造更加舒適、便捷、安全的生活環境,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居家養老生活水平。如今,適老“微改造”,慢慢被市民認識、接受。
走進建業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居家養老體驗室,衛生間的“浴改淋”“蹲改坐”,一字形扶手、折疊浴椅、防滑墊,廚房用的煙霧、燃氣和水浸監測報警器;房間里的防撞條、感應夜燈等居家適老化改造器械一應俱全。此外,還有可以安裝在老人床邊的智能監測設備和報警器,遇到問題只要按下緊急呼叫按鈕,不僅能聯系到子女,還能得到社區“智慧養老安全預警平臺”的迅速回應,24小時為老人健康安全保駕護航。
上門幫拉近“心距離”
“打掃得真干凈。俺閨女說,以后不讓我打掃家里的衛生了,你們一個星期來一次就行。”在建業社區,剛享受過護理員按摩服務的75歲的趙阿姨說。
據介紹,建業社區是文昌街道社區養老“六助”服務的首批試點之一。在探索社區養老的具體實踐中,該街道探索新路徑、優化資源配置、創新工作方式,將最基礎的配餐服務延伸至助浴、助醫、助行、助學、助樂等,打造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社區養老“六助”服務模式,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萬莊社區和建業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是文昌街道打造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目前,文昌街道9個社區共設置10個社區養老設施點位,萬莊、碧桂園等6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已進入常態化運營階段,景園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正在對接打造中。“下一步,文昌街道將繼續聚焦群眾關注的‘食、養、樂、安’問題,持續打造便利化、可及化、廣覆蓋的養老服務供給,提升轄區養老服務保障力度、服務溫度、響應速度,實現老人在家門口幸福養老。”該辦黨委書記李向鋒說。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