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全球治理觀深刻啟迪世界
新華社記者 韓梁 鄭漢根 王雅晨
這是國際秩序加速調整的變革年代,這是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關鍵時刻。
放眼世界,大國博弈加劇,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經濟復蘇疲軟,全球性系統性風險不斷積聚,全球治理赤字日益高企,人類社會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呼喚新的理念指引前路。
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國家主席習近平秉持天下胸懷,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破解人類共同挑戰開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徑,為推動世界持久和平發展、繁榮進步提供思想啟迪。
勇毅擔當回答時代之問
“世界各國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要穿越驚濤駭浪、駛向光明未來,必須同舟共濟,企圖把誰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
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沿用“同乘大船”之喻形象地道明,在這個經歷了長久全球化歷程的世界上,各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唯有深刻認識到命運與共的現實,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才有可能戰勝重重挑戰威脅,走向光明。
“為了促進世界安危與共”“堅定信心、同舟共濟”“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疫情、安全等諸多方面挑戰,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國際場合反復呼吁世界各國要攜手同心、共克時艱,為破解當前全球治理赤字指明方向。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示,全球發展到了“緊急時刻”。
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出發,習近平主席把握歷史規律,順應時代潮流,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議,為破解“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提供中國方案。
“我們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全球事務由各國人民商量著辦,積極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
“要堅持對話而不對抗、拆墻而不筑墻、融合而不脫鉤、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世界上的問題錯綜復雜,解決問題的出路是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不同國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發展、在求同存異中合作共贏”……
一次次切中肯綮的闡釋,一次次真誠懇切的呼吁。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全球治理觀,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注入時代動力。
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踐行平等尊重、團結合作的秩序觀,主張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多年來,中國不斷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智慧,也為構建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大同世界勾勒出越來越清晰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全球治理觀,超越了數百年來國際秩序變遷背后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的陳舊“世界觀”,開辟了國際關系理論新境界。
希臘前總理帕潘德里歐說,中國的全球治理主張豐富而全面,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中國的利益與世界各國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羅斯·特里爾認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綱領的全球治理體系,展現了對中國和世界各國關系長遠發展的戰略思考,也給國際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帶來新動力。
夢想照進現實,只因努力從未停歇。“中國愿同各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探索合作思路,創新合作模式,不斷豐富新形勢下多邊主義實踐。”
從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國際機構的創設,到共建“一帶一路”的累累碩果,中國通過高質量的制度性公共產品供給,積極搭建國際合作新平臺,不斷做大互利共贏的“蛋糕”,為全球治理的增量改革探索路徑。
柬埔寨皇家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金平說,在全球治理赤字不斷擴大的背景下,中國為重振多邊主義和全球化信心,構建開放多元的世界經濟,開辟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新路,構建更加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天下為公開辟和合新路
2022年5月31日,蒙內鐵路五歲了。這條習近平主席關心的非洲“繁榮之路”,為當地百姓開啟了通向美好未來的希望之窗。
肯尼亞鮮花、茶葉出口商有了更高效快捷的運輸方式;制造商運營成本降低、供應鏈效率提高;肯尼亞與多國互聯互通和經貿往來持續加強——“連接國家,走向繁榮”的列車標語正成為現實。
中國方案,倡導共同發展的繁榮之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先賢就深情描述了天下大同的理想圖景,這也成為融入中華民族血脈之中的精神追求。
“各國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這是今天的中國人在自身努力創造更加幸福生活的同時,也盡力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初衷。
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迎接四海賓朋;中非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等不斷走深走實;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讓東部非洲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馬爾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橋……凝聚發展共識,匯聚發展合力,中國與世界各國奏響共同發展的“交響樂”。
面對后疫情時代南北鴻溝擴大,發展合作動能減弱,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促進國際發展合作,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方案,彰顯和合共生的和平理念。
面對層出不窮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習近平主席不久前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呼吁世界各國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為消弭國際沖突根源、實現世界長治久安提供了新方向。
全球安全倡議的背后,是底蘊深厚的中國“和合”文化。全球安全倡議包含能夠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整體思維、和合思想、辯證法則,彰顯出中國人善于維護和平的優秀傳統智慧底蘊。“全球安全倡議將使世界更加穩定”“世界要想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新安全治理體系,就應該按照全球安全倡議開展行動”,全球安全倡議贏得國際社會廣泛共鳴。
烏克蘭危機牽動世界,中方始終站在和平一邊,立足是非曲直,恪守客觀公正,先后提出五點立場和緩解人道主義危機的六點倡議,為化解危機、緩和局勢貢獻中國智慧,得到國際社會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高度肯定。
從提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四點主張、促進中東和平穩定五點倡議,到積極推動伊核全面協議恢復履約談判,面對層出不窮的熱點問題,中國堅定站在和平對話一邊、站在公道正義一邊,為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持續注入寶貴的“和力量”。
中國方案,體現對話協商的相處之道。
“世界問題多得很、大得很,全球性挑戰日益上升,應該也只能通過對話合作解決。”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呼吁國際上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這一多邊主義的中國表達,詮釋著國際關系民主化的真諦,蘊含著中國對推動國際治理體系變革的深刻思考。
面對國際上霸權主義、單邊主義逆流橫行,習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前途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針對“一國獨霸”“幾方共治”等錯誤傾向,習近平主席指出,“規則應該由國際社會共同制定,而不是誰的胳膊粗、氣力大誰就說了算,更不能搞實用主義、雙重標準,合則用,不合則棄”;面對國際競爭摩擦上升,國際信任與合作遭受侵蝕,習近平主席呼吁,各國“要把互尊互信挺在前頭,把對話協商利用起來,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
中國的全球治理觀,始終堅持對話而不對抗、包容而不排他,努力擴大利益匯合點、畫出最大同心圓。非盟委員會前副主席姆文查說,習近平主席關于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贏得國際社會廣泛支持。
命運與共書寫文明新篇
近期,一部名為《窗外是藍星》的“太空電影”刷屏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以宇宙視角拍攝下他們眼中這顆壯美的藍色星球,人類共同而唯一的家園。
航天員的視角,可以給人類深遠的啟發:在茫茫宇宙中,人類有緣相聚在這顆藍色的星球,沒有理由不風雨同舟,攜手同行,共同創造幸福和諧的人類文明。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全球治理觀,開啟命運與共的“全人類視角”,為變亂交織的世界凝聚共同前行的精神合力。
引領抗疫國際合作方向,與世界分享抗疫技術與經驗,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世界分享減貧經驗,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天下情懷,體現在中國擔當國際道義的一樁樁切實行動中。
委內瑞拉新興經濟體發展高等研究中心學術研究主任路易斯·德爾加羅說,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環顧世界,一些人試圖以“文明沖突論”“種族優越論”“制度對抗論”等制造偏見仇恨,挑動意識形態對抗,加劇世界面臨的分裂對立風險。
“我們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溫暖的話語,彰顯中國領導人開闊的文明視野和為世界謀大同的天下情懷。
五千年深厚文化積淀,塑造了中華文明兼容并蓄的開放胸襟,凝聚起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內核,孕育出中國文明深厚的“共同體”意識。
中國倡導的全球治理觀體現的是一種超越對抗的新價值觀和新方法論,將世界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進行治理路徑設計,是超越國家、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界限,秉持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宏大實踐。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說,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開辟了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深刻詮釋了合作、和平與發展的真諦,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訴求。”巴基斯坦總統阿爾維說:“正如習近平主席向我們傳達的,人類應有更好的合作、更深入的相互理解和更廣泛的和平。”
延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文明傳承,持守“協和萬邦”、“和實生物”的精神追求,從歷史的風高浪急中闖出,向著未來的碧海長天駛去。中國將繼續胸懷天下、篤行擔當,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一道,匯聚和平發展的磅礴力量,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