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周口關帝廟位于周口市川匯區富強街111號,坐北面南,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后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屢次擴建、重修,于咸豐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歷時159年。整個廟宇為三進院落,占地約36000平方米,現存樓廊殿閣140余間,是全國關帝廟建筑中規模較大,石雕、木雕雕刻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三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周口與關公文化淵源已久。周口地處中原,歷史上西華和扶溝曾歸轄許昌,三國文化氛圍濃厚。東漢末年,曹操攜天子遷都許昌。蜀、魏、吳三國爭戰,關公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曾多次往返周口。據史書記載,關公保護皇嫂與張飛古城(今扶溝南)相會,經過周口、汝南(今商水)至安徽與劉備會合于界首,后劉、關、張三兄弟在汝南抗擊曹操,另外在建安十二年劉備赴南陽三顧茅廬路經周口、駐馬店、南陽等地。東漢時期,袁紹出生在汝南汝陽,距離關帝廟12公里。東漢初年,寧平公主封地寧平故城,鹿邑現存有曹操封地武平故城,鄧艾筑的西華南柳故城和商水鄧城,劉秀幼年故地和司馬師征討毋丘儉的戰場項城南頓故城等。東漢三國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均發生在周口,另有許多漢墓分布在周口市區。據考古發掘,商水縣化河鄉黃莊村西有東漢鬲侯朱佑墓葬,港區李埠口李莊北有東漢建威大將軍耿弇墓,鄲城縣寧平鎮有寧平公主墓,東漢時期張燕(人稱“飛燕將軍”“平北將軍”)埋葬在周口市區東南角,“思陵冢”——曹植埋葬在周口市淮陽區,以及近年來發掘的港區港池大墓和沈丘縣鹽業局大墓、沈丘潁河佳苑小區大墓等。上述多次重大歷史事件和文物遺跡都在周口周邊城市發生發現,所以周口人對關公懷有深厚的感情和崇拜。明清時期,周口又稱周家口,是沙河、潁河、賈魯河的交匯處,三岸鼎立,與朱仙鎮、道口鎮、賒店鎮并稱為河南四大商業名鎮,素有“小武漢”之稱。特別是明代永樂年間,朱棣遷都北京,開辟漕運,周家口迎來600年的航運鼎盛。漕運的興起,商業的繁榮,船運商人紛紛在周家口建立商會、修建會館,在周家口外來商幫中,當年周家口有十大商業會館,山陜商幫實力最大,關帝廟就是在周的山陜商人集資修建的,為了更好地宣傳關公忠勇仁義的道德理念和傳承中華文明美德,會館就成了他們商會聯鄉誼、協商事、祀神明的場所。
2012年11月17日,“關圣文化建筑群”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為了增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支撐力,逐步由原來的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和關帝祖祠單一申報,相繼增加為四省六地八處遺產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周口關帝廟在2019年10月22日“關圣文化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第二次工作聯席會上,經討論研究被列入申遺名單。聯合申報“關圣文化史跡”世界文化遺產的八處遺產分別為山西解州關帝廟 、常平關帝祖祠、湖北當陽關陵、當陽玉泉山顯圣處、荊州城墻、河南洛陽關林、周口關帝廟、福建東山關帝廟。“關圣文化史跡”包括遺跡、陵寢、祠廟、會館四大類型,是我國東漢末年偉大英雄關羽出世、建功、犧牲、封神等歷史事件最重要的物質見證;是全世界中華文明圈中受眾最廣、影響最深刻的民間崇拜體系——關圣崇拜起源、發展、鼎盛的最直接載體;是儒家文化中構建人文倫理和社會關系的核心概念——“義”最典型的建筑實證。
目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寫的《關圣文化史跡》申報世界遺產文本已上報國家文物局。周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申遺工作,經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多次研究討論,初步制訂了周口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方案,將組建成立周口市申遺領導組、申遺資料收集整理組、《周口市關帝廟保護條例》地方法規組、內外環境整治組、申遺宣傳組、專家組和接待組七個小組。編寫《關圣文化史跡申遺工作目標任務分解清單》,將整個申遺工作任務明確細化。
從明清時期的漕運重鎮到如今冉冉升起的“中原港城”,在風雨飄搖中已走過數百年的周口關帝廟靜靜矗立在沙潁河北岸,隨著周口關帝廟聯合申遺的步伐逐步加快,周口關帝廟這座獨具魅力的歷史建筑必將為周口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的歷史文化支撐,在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貢獻厚重的歷史文化元素,讓城市更有內涵、更有味道、更有魅力、更有自信,不斷提升城市活力。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