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松 文/圖
老張,名叫張杰,是鄲城縣胡集鄉大任莊行政村的一位村民,也是脫貧戶。說是老張,其實他的年齡也不大,1981年出生,今年才剛41歲。因為他長相比同齡人略顯成熟,常被稱為老張。
去年,老張家的30多個大棚的芹菜大豐收,足足賺了幾十萬。要說五六年前,老張可不是這個樣子,那時候的老張,因為在外務工收入不穩定,又要家里、外面兩頭跑,常年手頭緊張。2014年,他還被識別為本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脫貧先立志
大任莊行政村是胡集鄉的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是市法院派來的年輕干部,與張杰年齡相仿。駐村工作隊隊員與張杰一起嘮家常、話脫貧、謀致富,交流多了,張杰的思想慢慢發生了變化。
于是,張杰開始在自家承包地上嘗試種植娃娃菜、芹菜,由于管理得當,再加上張杰媳婦也勤勞能干,當年就迎來了大豐收。就這樣,張杰的蔬菜種植從幾畝擴大到120畝。如今,在大任莊村,張杰的38個大棚連成一片,非常氣派。“要不是當年你們整日往我家跑,給我宣傳黨的政策,鼓勵我、支持我,現在我還不知道是什么樣子呢!”張杰握著市法院駐村第一書記李新磊的手說。
致富不忘鄉親
張杰的大棚一年種植三季作物,兩季蔬菜、一季玉米,他的腰包鼓了,也帶動許多村民走上致富路。120多畝地,張杰組織村民成立了管護隊伍,這支隊伍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個個都是莊稼地里的好把式。張杰掐指算了一下,去年僅支付給村民的工錢就有50多萬元。
小產業大遠景
走在田間地頭,張杰說,現在他已經站穩了腳跟,下一步準備在大棚里種些反季節蔬菜,如冬季大棚番茄、黃瓜。談到未來的這些規劃,張杰與李新磊的目光碰到了一起。二人商定,把村南邊的廠房進行改造,建個大一點的標準化冷庫,便于蔬菜的加工和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