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璐
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價值共識,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有著超越地域和流域文化的獨特優勢。
一、黃河筑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脈基礎——思想共同體
黃河是母親河,也是一條憂患河。黃河水患的治理與中華大地上的文化統一有重要關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主流意識正是在黃河泛濫大禹治水的逆境之中萌發。夏商西周時期“復合王朝”的大一統觀,秦漢中央集權形態的大一統觀相繼形成。歷朝各代因黃河的孕育和維系,疆域版圖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民族文化以黃河文化為內核,將中華文明“大一統”的格局和價值理念不斷向華夏大地擴散,促使融合成為華夏炎黃子孫共同的追求與信仰,黃河文化是中華“大一統”思想的源頭。
黃河文化蘊含的“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大一統”的主流意識,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使中華民族形成了一個思想意識形態的共同體。
二、黃河展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行動力——治理共同體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也是“心腹之患”。中華民族的治黃史是一部生動的治國史,也是一部凝心聚力、團結協作的奮斗史。
因治水聞名的夏禹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不僅得益于正確的治水方式,還得益于“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隊精神。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治理黃河行動也充分展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改革開放以后,小浪底工程、跨黃河流域而過的南水北調工程等大河重器的建設,彰顯人民力量,挾山超海。新時代,黃河的治理和保護,有黨政軍民、黃河建設者的整體聯動,人民解放軍的勇挑重擔,沿黃群眾的熱情參與等等。黃河安瀾70余載,這是歷史檢驗的真理,也是中華民族治理黃河艱辛事業的生動寫照。
黃河治理塑造了中華民族同風共雨、守望相助的“共同體”情感,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協作、眾志成城的“共同體”行動力。中華民族“治理共同體”中彰顯的全河一家、團結一致的精神是黃河文化寶貴的文化元素。
三、黃河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標識——多元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無論是作為個人的共同體還是作為文化共同體,在結構上都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費孝通教授曾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是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它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了這個核心。可以說,作為重要的自然因素,黃河流域促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因黃河而生發的黃河文化促進了該格局的發展。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黃河文化以其開放性與包容性吸收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中形成了多元統一、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體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和鑄牢是以“多元共創成一體、一體凝聚于多元”的多元一體格局為客觀基礎,以黃河為中心,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凝聚和發展,兼蓄并融的黃河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獨特精神標識。
黃河文明以其根源性、包容性等文化特質,成為了中華民族最具標識性的文化符號。在新的征程路上,弘揚和傳承黃河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中華民族大團結,促使中華兒女手足相親、人心相聚,讓中華民族在復興路上走得更堅定、更自信。③13
(作者單位:中共周口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