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晴
每到傍晚時分,新街路口商販云集,你來我往,熱鬧非凡。北起濱河路、南至西大街,新街長僅有300米,卻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而今,這條街正穿越百年繁華,迎來新生蝶變。
為探尋新街故事,記者登門拜訪了89歲的市政協文史研究員王羨榮。王羨榮是20世紀80年代周口市政協(川匯區政協前身)聘請的首批29名文史研究員之一。他花費半生走街串巷,以“親聞、親見、親歷”,寫下多篇調查文章,為周口古城留下許多歷史印記。在其著作《依然潁水淖波痕》中,有對新街詳細介紹:由賈魯河入沙潁河處,原是一條“十”字形河道,這條河從磨盤山(川匯區工會、人和辦事處西側)向南經單莊、楊腦、柴堂流向東南,由于這條河常年淤塞、干涸,經王進士填平,自然形成一條與子午街并行的南北街,群眾稱“新街”,將子午街稱“老街”。
在王羨榮的記憶中,新街是周口清代、民國時期,金融、貿易最為集中的街道,也是達官顯貴居住密集的街區。“朱仙鎮、賒旗鎮、周口鎮、道口鎮合稱河南四大名鎮,相較于其他三鎮,周口鎮起步最晚,發展最快,其原因是背靠三條河。”王羨榮說,漕運發達的地方總會吸引各路商賈來此營生,建立同鄉會館。明末清初,周家口已發展有四五十條街道,南岸最繁華的是山貨街、老街、新街、北永興街、南永興街等。“走馬門樓插花獸,富人都住新街口”,一句流傳于周家口的民謠足以證實當時的新街有多繁華。
王羨榮從小在文化街長大,與李家大院(2002年被周口市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只隔三四個門兒”。李家大院始建于明永樂初年(1403年),臨街均為布莊、錢莊等商業店鋪,店鋪后面皆為大大小小四合院式民居。房屋主人為開明紳士李國瑗。王羨榮說,此人在老周口人心目中德高望重,為百姓作了許多善事,其中“不惜用糧包將潰堤口堵住,使周口南寨轉危為安”“出30萬銀元從匪徒手中贖回近百名鄉親父老”“出資買下所有饅頭讓群眾吃飽肚子以利抗洪,組織佃農砍伐農村自家樹木運往河堤,供打樁堵水使用”等故事更是在周口傳為佳話。
在《依然潁水淖波痕》一書中,對于李家大院的整體布局有詳細說明:“住宅設計豪華、合理,居住方便,占地約30畝,坐西向東。走進大門,是一個四合大院,有南北屋各3間。西屋是一座約100平方米的大會客廳,通過客廳南北兩側進入中院,中院南、北、西屋都是明三暗五的臥室,通過西屋兩側進入后院,后院與中院建筑格局大體相同,不同的是都是二層樓房,全院均是青磚鋪地,走廊回繞,可避免日曬雨淋。所有房屋全是磚木結構,屋頂有各種脊獸。通過后院西行,有后門一座,可通文化街。”遺憾的是,隨著歷史的變革,輝煌一時的李家大院只現存門樓和臨街房四間,李家當鋪院(被周口市人民政府批準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商鋪房原就屬于李家大院的一部分。
遺憾不再繼續!2022年7月11日,市委、市政府研究成立市政府直屬正處級事業單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高位推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10月8日,成立周口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指揮部,并入駐南寨歷史文化街區。
新街正“變新”!李家當鋪院、李家大院、白彥章老宅、抗戰指揮部、劉氏老宅保護修繕設計方案已完成。截至目前,新街部分建筑立面改造施工圍擋已搭建,道路及管線提升改造正有序進行。李家大院正在征遷準備,已做好隨時進場施工的準備。李家當鋪院5-10號建筑主體已完工,1號建筑、2號建筑總體完工80%以上,3號建筑基礎施工,北側11號、12號、13號建筑拆除,全部工程計劃4 月底完工。“我市各部門精心謀劃、統籌安排,倒排工期、全力以赴,將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責任感將歷史名城保護各項工作任務落實生根,確保我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順利進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建筑設計科負責人說。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