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楊紹功 朱筱
一碗蘇式湯面,澆頭數以百計,精工細作匯聚萬千風味;一曲吳語《聲聲慢》輕柔婉轉,引得青年男女排起長龍,只為一飽耳福;一方園林濃縮天下山水,白天熙熙攘攘、碧葉紅花,夜晚清凈優雅依舊光影斑斕……這,是2500多歲的不老古城蘇州的城市腔調。
以全國0.09%的土地創造全國約2%的GDP,作為制造業重鎮和現代產業集群高地,名列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前十強……這,是改革開放前沿城市蘇州的發展基調。
蘇州等城市,恰如蘇作“雙面繡”:一城雙面,面面精彩。千百年來人文與經濟的精巧調和、相得益彰,造就了“蘇湖熟,天下足”的綿延發展傳奇。如果說人文是城市的腔調,那么經濟就是發展的基調。人文與經濟協調共生,猶如腔調與基調的匹配融合,是成就優美樂章的核心所在。
城市腔調與發展基調相輔相成,城市文化腔調塑造著經濟發展基調。蘇杭為代表的江南地區,長期活躍的經濟促成了持續的文化繁榮,長久的文化積淀潛移默化奠定了地方發展的風格特質。精致、創新、內涵等文化特質,也是蘇州等地經濟發展的一貫堅持和內在追求。文化影響人的創造,將腔調注入,融成獨特的物質和精神發展成果。
城市的文化腔調越是醇厚鮮明,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調就能更加深厚持久。小橋流水、絲綢刺繡、戲曲彈唱,豐富的文化元素在蘇杭等江南城市匯聚,既塑造了千年文脈遺存、城市精神,更衍生出絲綢紡織等經濟業態。歷史證明,獨特的文化中心更容易成為特色的產業聚落,堅韌的城市精神助推創業者深耕產業促成經濟繁榮。城市也隨之不斷提升功能和品質,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的發展。
探尋城市腔調與發展基調的內在關聯,促成人文與經濟的融合發展,正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需要。當前,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鮮明主題,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最重要的變量之一是人文因素。從農業的“耕讀傳家”“崇文重教”、工業的“重工重商”“精致精細”,到新時代新發展理念下的高質量發展要求,無不根植于深切的人文關懷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社會發展的旗幟。
強化城市的腔調,穩住發展的基調,我們的城市就能激活人文基因,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以深沉的腔調賦能發展,讓發展的基調獨特而可持續,能讓城市創生強大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形成持續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新華社南京6月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