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縣小麥烘干現場見聞
□記者 徐啟峰 喬小納 張猛
6月2日上午,西華縣聶堆鎮,天色陰沉,又一場雨正在趕來的路上。烏云像鉛塊一樣,沉甸甸地壓在村民心上。
5月底持續幾天的陰雨天氣,對我省小麥造成極大影響。天氣晴好后,西華縣迅速組織群眾搶收搶種,6月1日當天,全縣103萬畝小麥共收割了16萬畝。全縣61臺糧食烘干設備全部投入使用,盡快把被雨水打濕的麥子烘干,最大程度降低小麥遇潮霉變造成的損失。
水全農業種植家庭合作社位于聶堆鎮,是西華縣較大的糧食收購點,擁有全縣最大的糧食烘干設備。近兩天,一批批水分含量較高的小麥被源源不斷送到這里,烘干后,根據等級流向不同去處。
在水全農業種植家庭合作社,負責人李孟強第一時間為一車車被送來的小麥測水分含量、定級。2018年,他和父親李水全投資200多萬元,購買了一套糧食烘干設備。以前,這套設備大都是用于秋收時烘干玉米的。連續十多年,我市小麥種植風調雨順,收割的小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晾曬,幾乎不需要烘干。然而,近來的連陰雨,讓這套設備在夏收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當天早上送來的麥子被堆放在合作社的空地上,其中一堆麥粒還算飽滿,但已有萌芽跡象。“這堆麥子不太可能送到面粉廠了,當飼料還是可以的。”李孟強拿起水分測量儀插入麥堆,“嘀”的一聲,顯示小麥水分含量27%。旁邊的一堆小麥也有較為明顯的發芽現象,小麥水分含量40%。記者把手插入麥堆中,溫度燙手,掏出一把,有一股發酵的味道。“這堆麥子要做毒素檢測,如果黃曲霉素、嘔吐霉素不超標,還可以作為飼料,否則就只能送到酒精廠發酵生產工業酒精了。”李孟強說,這堆小麥必須盡快烘干,如果霉變,價值還會進一步降低。
中午時分,合作社工作人員把當天送來的小麥傳送到烘干塔里。烘干塔是一座高約40米、底面積5米×5米的立柱體,容積約1000立方米,一次可“吃”進300多噸濕糧。濕糧進入烘干塔后,天然氣點火,設備會吹出170攝氏度的熱風,把小麥水分含量吹到13%以下,再進行精選,淘去麥秸與雜質,才能入庫。
烘干300多噸小麥約需8個小時,這套烘干設備全負荷運轉,一天可烘干濕糧七八百噸。李孟強說:“開機一次要燒掉4萬多元的天然氣,再加上其他成本,一噸小麥的烘干成本是150元左右,一斤折合七分五。”兩天來,他共烘干小麥600多噸,支出9萬多元。令他高興的是,5月30日,河南省財政緊急下撥資金2億元,專項用于小麥烘干,周口市獲得5484萬元專項補貼,其中西華獲得591萬元專項補貼。西華縣農業機械技術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這筆補貼款已經到賬,西華縣小麥烘干每斤補貼4分錢,每噸補貼80元。李孟強說:“當年買烘干設備,政府就補貼了十八九萬元,現在烘干糧食還有補貼,我們做農業更有干勁了。”
在聶堆鎮劉那村,村民劉記功的10畝小麥即將收割完畢,然后也會送到水全農業種植家庭合作社烘干。望著收割機里傾泄而下的麥粒,劉記功的心總算安了下來……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