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晴 文/圖
早晨八點,剪股街上的“八女門市部”開門了。顧客一進門,一個內置機械木偶的大玻璃柜便映入眼簾:四個木偶金發碧眼,組合似一家四口,兩個孩童隨著旋轉的底盤不停敲打著小鼓。這新奇的景象吸引著來往人群。目光再探,柜臺上,皮布鞋帽、碗碟鍋鏟、掃帚簸箕,種類齊全,應有盡有。柜臺前,排滿了前來購物的群眾,其中排隊最長的莫過于買鏡子的隊伍了……這門庭若市的一幕,發生在1958年的“八女門市部”。
1956年,周口鎮百貨公司“八女門市部”正式成立,屬于當時唯一一家大型百貨零售門市部,擁有營業房11間,經營有5000多種商品。因最初營業員為8位女同志,故名“八女門市部”。據中州古籍出版社《周口市志》記錄,1953年至1956年,根據國家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對私營和個體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聯營、公私合營、合作經營等形式,使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集體、合作商業網點769個,個體戶保留200個,至1958年4月,國營商業已有百貨、紡織品、五金、文化用品、煤建、石油、糖煙酒、鹽業、針織品、飲食、服務、蔬菜、醫藥、食品14個公司,對服務周口城鄉人民生產、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83歲高齡的王桂英是當年“八女門市部”營業員中年齡最小的一位。“那時候物資匱乏,街上有人騎個二八大杠都覺得稀罕,‘八女門市部’當時是大型百貨零售門市部,營業員有十幾位,都是女性。”回憶起在“八女門市部”上班的日子,王桂英神情十分自豪。1958年,王桂英成為“八女門市部”的一名營業員。
“熱鬧”是描述當時店內景象的關鍵詞。“明碼標價,不搞價錢,按照進價的百分比增價,人多得很,買個小鏡子都要排好長的隊。”王桂英說,“我們的上班時間一般是早上8點到晚上9點,忙起來了就不分點了,有時候晚上需要盤點,忙活到凌晨2點都很正常。”王桂英回憶,臨近下班時,每位營業員都會抱著一塊標著記號的板柵門,在門口放置好后用鋼筋棍穿插鎖好,接著便會扛起鋤頭徒步到商水縣山趕坡(大概位置為現今商水縣周商大道寧洛高速路口附近)參加勞作。“一下鄉,好些人都能認出來我們,都說這是‘八女門市部’的人。”王桂英笑著說,“并不是說在‘八女門市部’上班有多了不起,就是那時候大家一抬杠總說你(有能耐)去那上班當營業員啊。”
“八女門市部”的另一關鍵詞便是“時髦”。王桂英的女兒向記者展示母親年輕時候的照片,照片中的王桂英笑容甜美,一頭時髦卷發。“當時門市部對面新開了個理發店,他為了搞宣傳嘛,給我們免費燙當下最時新的發型,給他打廣告。”王桂英說。
今年五月底,王桂英在家人的陪同下,重回剪股街、新街、老街。回憶往昔,王桂英感慨萬千。
“中州路路西是我們‘八女門市部’,路東還有個‘七女門市部’呢,不過他們是合作店,沒我們知名度高、生意好。”
“以前剪股街街口有個大喇叭,廣播站好(總是)廣播新聞啥的,那時候哪見過啊,人人稀罕,都說這個大洗臉盆兒咋會說話啊。”
“這是以前百貨公司的倉庫,有一層樓高,現在看不出來了。”
“變化大”是王桂英一路走下來的最大感受。“以前中州路多窄啊,路東路西都能站著說上話。1984年我從西大街搬走,對比從前,現在變化真大,這一片兒建成周家口南寨歷史文化街區以后,就會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八女門市部’的故事了。”王桂英望著“八女門市部”舊址(現址為剪股街街口附近)方向,感觸良多。
在周口商貿行業發展過程中,百貨大樓、人民商場、鳳凰臺市場、荷花市場都曾有過或長或短的輝煌,它們的存在都曾給發展中的周口注入新的活力,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留住歷史痕跡,修舊如舊,讓過去商貿輝煌重現是王桂英等老一輩商貿人的心愿。如今,我市正積極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周家口南寨歷史文化街區為例,結合周家口南寨、西寨、北寨三川交匯水系串聯的歷史文化根源和地理位置,充分挖掘歷史根源,結合古跡遺存和周邊環境,以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將項目建設充分融入周家口文化當中,讓更多周口人講述老周口的故事。目前,周家口南寨歷史文化街區一期項目由點及面已全面啟動,正按照施工計劃掛圖作戰,有序推進中。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