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新華社記者 陳煒偉 嚴賦憬
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門13日聯合發布《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5方面19條政策措施。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有何重大意義?方案有哪些針對性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和有關專家進行了解讀。
統籌解決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兩張皮”問題
產教融合是衡量職業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標志,是實現教育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與價值鏈有機銜接的重要舉措。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明姬分析,從實踐層面來看,產教“合而不融”的問題仍然存在。職業院校容易“剃頭挑子一頭熱”,部分校企合作停留在協議層面或勞務用工的表層,企業未能深入參與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方案的出臺回應了教育呼聲和產業需求,體現了國家推動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心。
當前,我國有1萬多所職業院校、3000多萬名在校生,蘊含著巨大的人才紅利。
“出臺實施方案,是持續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在要求,是統籌解決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兩張皮’問題的重要舉措,對于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在當天舉行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說。
啟動遴選第二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遴選了首批21個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和63個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
方案提出,梳理總結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經驗做法,啟動遴選第二批30個左右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到2025年,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達到50個左右,在全國建設培育1萬家以上產教融合型企業。
劉明介紹,第二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工作將于今年下半年啟動。試點的目的是推動各地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探索,真正拿出一批真金白銀的支持政策,讓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必須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現實中,有的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不高。
為了完善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方案鼓勵引導職教院校,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需要的一批新興專業,加快建設護理、康養、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緊缺的專業,改造升級冶金、醫藥、建材、輕紡等領域的一批傳統專業,撤并淘汰供給過剩、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
“主要目的就是推動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切實做到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劉明說。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林宇表示,將持續優化職業教育專業布局結構,提高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針對“校熱企冷”的情況,方案提出,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園區和職業院校、普通高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分校或產業學院,推進職業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許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
劉明說,要通過這些措施,打消企業顧慮,變“一頭熱”為“兩頭甜”。
“金融+財政+土地+信用”打出政策組合拳
方案針對產教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創新激勵扶持舉措,進一步健全組合式激勵。
金融政策方面,鼓勵銀行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性”原則支持產教融合項目和產教融合型企業發展。
財稅政策方面,產教融合型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30%的比例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土地政策方面,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的建設用地,按教育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鼓勵企業自愿以出讓、租賃方式取得土地。
信用政策方面,開展行業信用評價,對評價結果好的企業,在例行檢查、專項抽查中減少檢查頻次,在上市融資、政府資金支持、產業扶持政策、評優表彰、政務事項辦理等方面予以優先或便利。
劉明說,要讓“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支持政策看得見、摸得著,讓產教融合型企業真正嘗到甜頭、得到實惠。
資金支持政策備受關注。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孫志誠介紹,方案重點梳理了三類資金渠道,分別是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長期貸款。此外,還有各級財政資金、商業貸款、開發性貸款、社會領域產業專項債券等。近年來對職業教育投入偏少的局面,已經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各地要弄清吃透各種資金的支持范圍、方式和申報要求,多渠道籌措資金,形成支持合力。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